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八百一十七章 面子里子 (第1/1页)
,我在大唐能签到 热门推荐: “退兵?” 李世民眉头微皱,仗已经打到这个地步了,就这样撤兵,他自然很不甘心。 “陛下,西突厥和薛延坨现在已经元气大伤了,三五年内也没有能力犯边。现在因为有大唐这个外敌在,双方自然放下芥蒂,共抵外敌,而一旦大唐撤兵,双方必有一战。此时大唐应当积蓄实力,等西突厥和薛延坨两败俱伤后,以秋风扫落叶之势一举荡平草原。”长孙无忌说道。 此时大唐和西突厥、薛延坨之间,就像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一样。 蜀吴在面对魏国进攻的时候可以通力合作,但是一旦没有魏国这个敌人,蜀吴之间打的那叫一个凶。 对于蜀吴两国来说,对方才是他们眼里最容易吞并的。 而此时的西突厥和薛延坨比起蜀吴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 游牧民族本就充满了侵略性,两方摩擦也不少,根本不可能和平相处。 长孙无忌虽然不喜欢林轩,但是林轩《三国演义》中的有一段话他却非常认同。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个道理不仅中原王朝适用,对游牧民族也非常适用 而想要合,伴随的就是战争。 之前担心西突厥或者西突厥中有一方统一草原,势力太大。 但是大唐这次出兵极大的削弱了西突厥和薛延坨的实力,即便又一方能统一草原,对大唐也失去了威胁。 “陛下,赵国公言之有理,此时河南山东发生水患,朝廷钱粮不足,退兵就有充足的钱粮用来救灾。”房玄龄说道。 这段时间,不管是前线的粮草还是救灾的粮草都靠房玄龄调拨。 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也不能变出粮草来。 要是以前争霸天下的时候,他有的是办法弄到粮草。 但是现在天下归唐,很多手段都不能用了。 很多人可能会奇怪,天下战乱的时候,兵荒马乱,打来打去,都有粮草,而一旦统一了天下,朝廷反而经常缺粮了。 事实上并不是如此。 没有夺得天下,有世家大族支持,甚至可以纵兵劫掠,甚至用人rou充当军粮,什么办法都可以用。 但是夺得天下以后,为了不失去民心,为了江山稳固,反而要求稳。 而世家大族在争夺天下的时候,资助诸侯,是为了他们夺得江山以后获得好处。 现在天下以定,好处也到手了,他们自然不会傻傻的把自家的粮食拿出来。 而天下大量的粮食都在世家手里,百姓那边又不能动,房玄龄能有什么办法筹集粮草? 李世民沉默不语,最近因为山东河南水患,加上前线打仗,需要大量的粮草,全国各地粮价飞涨。 为了筹集粮草,已经掏空了国库和内务府,他为了搞钱,不得不把注意打到林家头上。 现在退兵确实是最好的办法,但是李世民又有些不甘心。 特别是高句丽出兵了,如果现在退兵,弄的好像他怕了高句丽一样。 这让骄傲的李世民如何能够接受? “陛下,高句丽乃是大唐属国,竟然出兵援助西突厥,臣认为应该下令百济、新罗出兵讨伐。”长孙无忌说道。 长孙无忌认真说起来,在出谋划策上比不过房玄龄、杜如晦,领兵就连程咬金他们都比不过,更别说和李靖比了。 看过唐初名臣资料的人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唐初的名臣武将,都记录过其立过什么功劳。 但是长孙无忌的资料却非常简单,只说长孙无忌随李世民南征北讨,当了什么官。 对其立过什么功劳, 却根本没提。 但是就这么一个人,却是凌烟阁第一功臣。 长孙无忌之所以能做到这一步,并不只是因为他meimei是长孙皇后这么简单。 长孙无忌能力压众人成为凌烟阁第一功臣,除了他外戚这个身份,另一个原因就是他非常擅长揣摩人心。 擅长揣摩人心的人非常多,正常来说,所有大臣都会去揣摩皇帝的心思。 要说最出名的人,就要数三国时期的杨修了。 当时曹cao和刘备在汉中僵持不下,进退两难之际,曹cao叹息道:“鸡肋而已。” 没有人知道曹cao这句话的意思,然而杨修却说道:“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 杨修猜曹cao心思不说,回去后还直接收拾行李,别人问起,他直接说丞相准备退兵。 当曹cao得知以后震怒,随即以扰乱军心为由将杨修斩杀。 杨修非常有才,曹cao对其也非常看重,以曹cao的胸襟,根本不会因为这点事情杀了杨修。 曹cao之所以杀杨修,是因为他恃才傲物,很爱在曹cao面前卖弄,原想得到曹cao的赏识而加以重用,结果适得其反,曹cao对杨修的这种行为非常反感。 后来杨修更是参与到了立储大事上来,uu看书这无疑触动了曹cao的底线,而杨修却仍然不知收敛,最终在汉中战役中以鸡肋为名胡乱猜测曹cao的心思,被曹cao处死。 上位者并不反感有人能揣摩到他的心思,尤其是一些他不好说、不好干的事,他需要有人来办的时候,就需要有人去揣摩。 说白了,上位者是既想要面子,又想要里子。 但是脏事又不想沾手,于是他需要有人来揣摩,最后得了好处还能撇清关系。 但是揣摩归揣摩,却要掌握其中的度。 这一点,长孙无忌就做的非常好。 他知道李世民不答应退兵,是因为顾忌颜面,主动提出让百济和新罗出兵讨伐高句丽。 百济和新罗真的会去讨伐高句丽根本不重要。 只要李世民下旨,新罗和百济哪怕不出兵,也会往边境增兵做做样子。 高句丽不知道真假,必然会把支援西突厥的大军召回去。 等高句丽退兵以后,大唐再退兵,李世民的面子保住了,大唐撤兵的目的也达到了。 李世民沉吟道:“就按辅机说的办吧。” 他也明白退兵是最好的办法,现在有了梯子,李世民自然不会不下。 “陛下英明!”众臣齐呼。 “既然北伐大军要撤回来,山东河南两地救灾就要加大力度,朕已经收到不少奏折,说有很多百姓得不到安置,选择占山为王了,朕不希望这种事情再发生,如果有官员胆敢贪墨救灾粮食,严惩不贷!”李世民寒声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