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二章:谨遵太子殿下口谕 (第2/2页)
了朱高煦给出的解决办法,皆眼前一亮,只有欧阳伦后知后觉,过来好一会儿反应过来后,才面露恍然之色。 致仕的官、吏,实际上是两个大群体,一为官,二为吏。 但不管是官还是吏,除了个别对官场彻底失望的人之外,大部分官、吏致仕后所考虑的,要么是身后名,要么是子孙后代的前途。 之前,梅殷派人去走访那些致仕的官、吏,皆不知道梅殷是封朱元璋之命监工修建书院,更不清楚梅殷与当今太子朱高煦的私下关系,他们以为梅殷只是奉命为朝廷推行科举革新而修书院、招学子、募教授。 现在不一样了,当他们得知金陵常科书院的院长是当今的太子殿下之后,哪怕为后世子孙计,也要挤破头来某一个教授之职,而且名额有限,来晚就要等次年。 如今还是洪武三十一年,若今年能成为书院的教授,那么到了明年就有了“前朝入职”的履历,可以说这次入职乃是妥妥的“镀金”机会,无论是为身后名、还是为子孙计,此时加入金陵书院都是最佳选择。 “太子殿下,这边请。” 梅殷伸手示意朱高煦继续向前走,接着为众人介绍金陵书院。 众人尾随着朱高煦,越过门槛,鱼贯而入,来到了书院第三进的大门之后。 前两进的两侧,都有游廊相连,风雨天可以避风挡雨。 至于第三进,则筑于小山丘之上,正殿名为正心殿,是一座高两丈,宽五丈,深七丈的重檐翘角建筑。 殿前是一片广场,约有后世的一个足球场那般大,正中间有一座三节台阶,通往正心殿殿门口的高台。 正心殿依山势而宜,左右两边绿树掩映,古雅清静。 朱高煦这次来迅速金陵书院,并没有提前与梅殷打招呼。 梅殷也是早上接到朱棣任他为书院博士的口谕,才知道今天朱高煦会视察书院。 因此,书院里的一切事务,都如同昨日一样,正按部就班的进行着。 朱高煦不想打断正心殿内当值教授的授课,也没有驻足倾听教授说什么,而是直接对梅殷道:“殿内正在授课,先去后院。” 于是,众人没有进入大殿,而是经过大殿的右边回廊,绕到了后院。 后院也就是小山丘的后山,其上建有凉亭以及曲折的回廊,还有随宜点缀的花草、竹林。 一条宽约一丈的小河,从西南方向蜿蜒着流经书院的后山,注入了东边的秦淮河。 烈日当空,凉亭下。 朱高煦听着哗啦啦的水流声,望着湍急的河流,觉得此处是一个做水力实验的绝佳之地。 他扭过头,望向一旁的梅殷,说道:“正心殿内,是否因科而分割出数块教学区域?” 梅殷答道:“回太子殿下,正心殿共分为正殿、左殿、右殿、后殿、南偏室、北偏室、藏书室七块区域,正殿一般举行典礼使用,左、右、后三殿为日常教学区,南偏室为教授办公之室,北偏室为储物之室,藏书室位于正心殿最后,是一间用石头砌成的南北贯通的独室。” 听了梅殷的回答,朱高煦“嗯”了一声,表示知道了。 随后,他在心中估算了一下时间,接着看向赵俊臣,吩咐道:“你去书院大门外瞧一瞧,东西是否已送至门口?” 赵俊臣低头称是,躬身领命而去。 一刻钟后,赵俊臣回来复命道:“禀殿下,东西已运至书院大门外。” “好。” 朱高煦先叫了一声,然后转头望向梅殷,道:“时候差不多了,去正心殿看看,我有些话要对学子们说。” “太子殿下这边请。”梅殷躬身做了一个请的手势道。 朱高煦走了两步后,又转身对旁边的赵俊臣吩咐道:“你带人把东西搬到正心殿门外,等我的命令。” 赵俊臣恭声称是,疾步而去。 PS:明天恢复两更,求推荐票、月票、各种支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