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一十三章:这样,乾熙盛世才能有始有终 (第1/2页)
乾熙三十一年,十月。 秋高气爽。 武英殿。 “爹,漠西东西驿道开通以来,自乾熙二十八年起,朝廷又应漠西诸王的请求,在南北开辟了一条新的大道,沿途设有八十八个驿站,各站备有四轮减震马车,供过往使者、商客使用。” 太子朱瞻堂站在巨型舆图前,一边指着图上标注的一条虚线,一边向他旁边坐在椅子上须发皆白的朱高煦禀告道:“爹,诸王都希望你能准许将这条南北大道命名为拜熙皇道。” “好,就准他们所请。” 朱高煦爽快答应道。 如今的漠西诸王,大多是太子朱瞻堂的弟弟,否则他可能不会对此事这么上心。 乾熙十六年四月,朱高煦册封他的第十八子朱瞻奎为睿王、第十九子朱瞻垄为淮王、第二十子朱瞻硅为卫王,八年后即乾熙二十四年四月,睿、淮、卫三王就藩漠西,分别建立大明亲王藩国。 朱高煦之所以要在乾熙二十四年把三王封到漠西平原,是因为在乾熙二十年六月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 大明太祖高皇帝第二十五子尹王朱,在永乐十七年就藩漠西平原西尹州,建立了大明尹王国。 不过,乾熙二十年时,尹王已经是个年近六旬的老者,这时的他可谓是晚年昏聩,作恶多端。 比如强占麾下文武官员之妻为妾,肆意选秀、征税,不仅惹得民怨沸腾,还令麾下文武心生怨恨。 那年二月初襄武太子朱瞻域薨逝,朝廷无暇顾及海外诸王藩国事务。 于是,就在朱瞻域薨逝消息传到漠西诸国后,尹王麾下文武大臣开始密谋作乱。 他们暗中勾结土着豪酋,竟然在三月初尹王举办祭祀大明太祖皇帝的典礼时豁然掀起叛乱,不仅攻破尹王宫,还杀掉了尹王及其子孙后妃等满门五十六口。 尹王国周边的鲁、秦、唐三国收到尹王国文武叛乱的消息后,经过一番会晤,当即组建三国联军,由秦王率领联军攻击尹王国叛军。 联军实力雄厚,兵多将广,粮草充足,叛军被打得节节败退,最终叛军主要领导者被杀,余者皆投降。 漠西涵盖的范围包括原历史上哈萨克丘陵及其北部西西伯利亚平原,可谓是地域辽阔,水草丰美。 如今这些地方地广人稀,而且与大明的臣属国哈烈国交界,华夏若不占据,将来也是被异族占领。 所以,朱高煦决定对漠西进行分封。 早在乾熙二十年四月,朱高煦的第二十一子、二十二子、二十三子、二十四子、二十五子、二十六子就已经受封为亲王,六年后,即乾熙二十六年四月,也就是睿、淮、卫三王就藩漠西的两年后,又有六位大明亲王就藩漠西,纷纷建都立国。 此时,武英殿内,朱高煦站起身,轻轻咳嗽了一声,接着就要向御桌方向走去。 朱瞻堂见状,赶紧上前搀扶住朱高煦的右臂,关切的说道:“爹,现在虽然才入十月,可夜里的天气已有寒意,儿子觉得你还是在冬月来临之前搬去广州行宫住比较妥当,等明年天气转暖后儿子再去接你回来。” 他为了说服朱高煦,又连忙补充道:“春捂秋冻是养生之道不假,但漠北在上个月底下起了一场雪,你去南方的广州居住,对恢复身体也有好处。” “好。” 朱高煦知道朱瞻堂是真心的,认真点头道。 自乾熙二十六年开始,他就已经让朱瞻堂监国,军政大权也陆续过渡给了对方。 然而,恒寒气候降临,大明进入小冰期,受影响最大的便是像朱高煦这样上了年纪的老者,他在去年年底偶感风寒之后,竟然留下了遇寒就会咳嗽的病根。 “庆耀的八十八寿诞快到了吧?” 朱高煦忽然问道。 “爹,庆三宝八十八寿诞是上个月,已经过了。” 朱瞻堂温声道。 “瞧我这记性。” 朱高煦颇为无奈的感叹了一句,随后问道:“他身子骨可好?” 朱瞻堂耐心的答道:“爹,庆公先后做了二十年的巡东洋正使,身子骨欠下的账实在是太多了,现在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有出过门了。” 朱高煦沉默半响,面露沧桑之色道:“我去了广州后,来往京城不便,想再见他就难了。堂儿,你去把庆耀请来,我想见见他。” “爹,庆三宝行走不便,只怕会废了君臣之礼。” 朱瞻堂直言劝道。 “都这么大岁数了,还重什么礼节,快去。” 朱高煦毫不在乎道。 小半个时辰之后。 身强力壮的中年宦官牛玉背着年老体衰的大宦官庆耀来到了武英殿。 “看座。” 朱高煦起身相迎,拉住从牛玉背上下来的庆耀,充满感情道:“庆耀,朕想你呀!” 此时有年轻内侍搬了两把椅子,一把放到了朱高煦身后,一把放到了庆耀身后。 “陛下,臣也想你呀。” 庆耀激动地握住朱高煦的双手说道。 朱高煦在庆耀对面坐下说道:“朕当年的重臣都是些武夫,要论纵横捭阖与谋略,你是第一人呐!” 庆耀特地前倾上身,听力下降厉害的他,有些吃力的听清了朱高煦所言。 “谁能想到,当年在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