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一十六章:朕虽名守成之君,实际却是个开创奠基的君主 (第1/2页)
时光荏苒。 九年匆匆而过。 时间来到了乾熙四十二年,二月初一。 早朝,奉天殿。 内阁六部九卿等重臣皆在场。 “乾熙的年号已经用了四十二年,天下治理的到底怎么样,只能留给后人来评说了。” 虚算已经八十五岁的朱高煦端坐在龙椅上,俯视着殿内分立两旁的文武重臣,朗声道: “有些人建议朕去泰山去封禅,说朕是亘古一帝,把古往今来贤君们该建的功劳都建树完了,这是胡扯!一个人怎么能建立那么多功劳?” 众臣默不作声。 朱高煦从御桌上拿起一本书,举在手中,接着看向太子朱瞻堂说道: “昔年唐太宗著《帝范十二条》乃是为君之道的帝王之纲,包含了安危兴废的道理。朕花了三年时间,写了这本《朝代周期律》,直指历朝历代走向衰亡的本质,你要好好研读,用心体会。” 随后,已经升为随侍太监的牛玉躬身从朱高煦手中接过《朝代周期律》,将其转呈给了太子朱瞻堂。 “是,父皇。” 朱瞻堂恭敬的行了一礼道。 “再过几个月,你就满五十三岁了,你做太子也做了快整整二十一年了,人生又有几个二十一年?朕如今八十五岁了,是时候把位子让给你坐了。” 朱高煦看着朱瞻堂认真说道。 “父皇,儿臣历练还不够——” 朱瞻堂连忙接话道。 朱高煦抬手打断,环视殿内群臣道:“众卿可有异议?” “昔日有太宗皇帝禅位于陛下,而今又有陛下欲禅位于太子殿下,实乃大明之幸,臣于谦无异议!” 于谦第一个表态支持朱高煦的选择。 他知道朱高煦不屑于玩虚情假意退位的那一套,所以率先走出班序发声赞成皇帝内禅。 “陛下圣明,臣等无异议!” 众臣皆附议。 大明经过朱高煦四十余年的治理,煌煌盛世早已降临,三条大动脉般的铁路支线遍布全国主干道之后,大明已经走到了蒸汽时代鼎盛期。 再加上马铃薯、红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改良与推广,大明百姓们过上了再无饥馑之苦的日子。 如今的大明,乃是泰西人心心念念的地上天国,把孩子送到大明读书,是很多泰西家庭的首选,至于来大明定居甚至是很多泰西人一辈子的追求。 乾熙四十二年的朱高煦,犹如大明的现世神灵,八十五岁鹤发童颜,精神气力皆不逊四、五十岁的人。 而且今年他的后宫又给他添了两个儿子与两个女儿,这种身体素质,真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了的。 散朝后。 武英殿。 殿内只有朱高煦、朱瞻堂、朱祁铭父子孙三人。 “太子,最近有御史参奏漠西总督石亨贪功冒赏,明明只斩杀了五百马贼,硬说是斩杀了八百人。朕让人查过了,情况属实。你让内阁立即起草一道诏令,把石亨贬为西州都督。” 朱高煦没有以“堂儿”称呼朱瞻堂,而称以“太子”,乃是谈论公事。 对此,朱瞻堂心里有数,当即躬身应道:“是。” “皇爷爷,这冒赏五百人,都是孙儿以为,皇爷爷你这么处置石亨,是不是太重了?” 十五岁的嫡皇孙朱祁铭忍不住开口说道。 按齿序,他是朱瞻堂的第十三子,同时也是嫡四子。 至于他为何会被朱高煦选定为隔代继承人,这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此处只做简短介绍。 朱瞻堂的嫡长子朱祁钾在乾熙十九年年末因天花而夭折,后来他的嫡次子朱祁锐就成了他实际意义上的嫡长子。 正因如此,后来美王妃张氏也就是现在的太子妃张氏对朱祁锐宠溺过度。 五年前,十六岁的朱祁锐欲对宫内一名侍女霸王硬上弓,但那侍女刚烈,朱祁锐用强未遂,愤怒之下失手杀之,而这一幕恰好被朱瞻堂的一名侧妃撞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