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汉臣_第七十四章:手札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四章:手札 (第1/2页)

    第二天上午,稷下学里某间临时搭建的茅草屋中。

    司匡幽幽醒来。

    在硬邦邦的床上,先伸了伸胳膊,再伸伸懒腰,长吐一口气。

    两眼朦胧,白茫茫一片。

    他下意识地向旁边摸索,想要找一下自己的手机。

    几个呼吸之后。

    回想起自己的处境。

    身体一松,叹了一口气。

    双眼直勾勾地盯着房梁,呢喃,“又忘了!距离手机出现还要两千多年呢!”

    扭头,望着用稻草覆盖的的窗户。

    看着透过窗户,射进房间的金黄色阳光,懒散地将衣服穿上。

    “嗯……好困……”

    穿好之后,他再一次倒在床塌上。

    “砰!”

    木质的塌被狠狠地地撞了一下,嘎吱作响。

    他闭上眼睛,进行冥思。

    “司公醒了吗?”

    “嗯?谁在外面?”

    司匡突然睁开眼睛,望着窗户的方向,询问到。

    外面的声音解释。

    “回司公,小的是昨日来的流民,被安排在传达消息的队伍里。”

    司匡一边整理衣襟,一边询问。

    “你来有什么事吗?”

    “有一位叫孔安国的郎君求见。”

    “我知道了!请让孔兄到客舍暂歇。”

    “诺。”

    先秦·孔子《论语·宪问》:“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在孔子看来,一个民族的文明情况,与衣着打扮高度相关。

    在独尊儒术的当今,服装的整齐格外重要。

    为官之人,如果不想成为儒家子弟攻击的对象,就必须注重衣着打扮。

    司匡可不想因为衣冠问题,被孔安国教育。

    于是,用最快的速度,整理了衣衫。

    在铜镜前稍微照了照,理顺发髻,确保没有失礼的地方,才出门,向临时客舍的方向走去。

    ……

    客舍。

    孔安国正跪坐在一张草席上,端着酒樽,引用其中的清水。

    他面前的案几上还摆了一碟煮熟了的黄豆、三卷摞着的竹简。

    见司匡走进来。

    他急忙起身,拱手。

    “司公!”

    “孔兄。”司匡作揖一笑,回礼,“兄长今日前来,有何贵干?”

    “送东西!”

    孔安国说完,正襟危坐。

    指着案几上三卷泛黄色的竹简,声音朗朗。

    “昨日兵家认输后,公与卫公离开匆忙,并未带走《素书》原本。吾受良岳所托,送至此地,请公验收。”

    司匡跪坐在孔安国对面,丝毫没有拿起竹简的意思。

    只是双手自然搭在腿上,笑吟吟的。

    “辛苦孔兄了,还专门亲自送过来。等小弟去稷下的时候,再行转交,也为时不晚。”

    “司公客气了,《素书》顺路罢了,真正要送到,是这个!”

    孔安国笑眯眯的。

    一边说着,一边把手伸进怀中,摸索一阵。

    不一会儿,掏出来一块巴掌大小的红色矩形布帛。

    布帛上,撰写着几列豪迈奔放的字。

    双手捧着。

    把布帛递给司匡。

    待对方接过去之后。

    他收回双手,放在大腿上,嘴角咧着,露出微笑,一言不发。

    “这是……”

    孔安国趁机补充道:“此乃卫公所留,司公可凭借此物,从临淄直入长安,沿途官吏,皆会配合。”

    司匡眯着眼睛。

    左手托着帛书,右手拎着右下角。

    视线凝聚在上面,眨眨眼,阅读上面的内容。

    ……

    此布帛乃大汉侍中代陛下授予胶西人士司匡。

    大汉自齐至长安之间各驿站、关隘、官吏、军队,见应持此布帛者,应予以协助。

    驿站给与住宿之地。

    关隘禁止以任何理由,予以拦截。

    官吏、军队,在必要之时,应提供援助。

    ……

    看完这一段。

    司匡冷不丁地打了一个哆嗦,顿时不淡定了。

    妈耶!

    昨日那个自称长安之人的家伙,竟然是大汉侍中!

    皇帝近臣!

    得亏没有得罪。

    位卑权重四个字,可不是开玩笑的。

    汉武帝时期,凡是从侍中这个位置走出来的,没有一个是简单人物。

    商算结合筹大汉——桑弘羊;

    将军也曾卑微做栋梁——卫青;

    封狼居胥驰骋沙场——霍去病;

    托孤辅政四大臣——霍光

    ……

    怪不得那货看着地图会那么激动。

    忠心作祟呀。

    司匡小心翼翼的,再次从头阅读这份手札。

    脑海中忽然闪过了四个大字

    ——通关文牒。

    这算不算是大汉版的通关文牒?

    视线移到最左边。

    他试图找到通关文牒撰写之人的名字。

    想要搞清楚,究竟是哪位侍中,有机会与这份具有重要意义的手札一起,流传千古。

    目光聚焦。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