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八十一章 曲阜 (第1/2页)
曲阜,古为鲁国国都,“鲁城中有阜,委曲长七、八里”。 据说,轩辕黄帝诞生于曲阜寿丘,少昊也曾在此营建都城。不过,这座城最出名的还是“三孔”:孔府、孔庙、孔林。 大明分守东兖道参议张弘俊从兖州府治滋阳,赶到了曲阜。他来得很早,两天前便快马扬鞭地到了这里。 此人原先是清廷的分守东兖道参议,清军一北逃,立马易帜,现在是大明的分守东兖道参议。前不久,接到公文,大明右都御史黄宗義、大理寺卿蔡应昌要来曲阜宣读圣旨。 按说他的官是从四品,不小了,可和正二品的右都御史、正三品的大理寺卿比,还不够看。更何况,那两位可是当今圣上的宠臣,他只是降官。不敢怠慢,早早地在城门边候着。 奉旨钦差的仪仗来了。威风! 二百侍卫亲军,甲胄鲜明,刀枪明晃晃地在前面开路,后面又跟着一百兵士,打着各色旗帜,各样避、肃静、官衔牌、铁链、木棍、乌鞘鞭,一对又一对……过了好一会,才见到两柄题衔大乌扇,两张三檐大黄伞儿,罩着两顶官轿缓缓而来。 这两天,张道台可没闲着,组织城里的三班衙役民壮木匠全部出动,从城门到街巷扎了好几里的彩棚,棚上糊着红色的纱绫。尤其是钦差伫足之处,用的是上好蜀绫,棚子自然也用好木料搭得跟南天门一般。 “下官恭迎天使”,张弘俊躬身参拜。 正钦差黄宗義一瞅,皱了眉,“吾皇三令五申,各官办差,不得铺张浪费,虚耗公帑。汝怎敢如此奢糜?” 张弘俊被训斥得冒了汗,“天使代表着圣上,下官怕失了天家体面”。 “行了,汝赶紧带路去衙门,吾等还有要事要办”,副饮差蔡应昌喝道。 “是,是,是,天使请!” 来到了衙门,张弘俊小心翼翼地请示......好”,黄宗義点了点头,“带路吧”。 孔府很大,分东、中、西三路布局。 钦差嘛,自然要从中路进。 进入大门,穿过第一进狭长的庭院,便是孔府二门,门上又题了四个字:“圣人之门”。“总宪,这四字乃我大明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手书”,张弘俊继续伺候着。 “嗯,李公的字有浩然正气啊!” 黄宗義赞了声,继续往里走。其实这“圣人之门”平时是不开的,甭管多大的官,都得从门左右两旁的腋门进。钦差嘛,代表着皇帝,方有资格走正门。 过了“圣人之门”,又是一座小巧玲珑、别具一格的屏门。此门建于大明弘治十六年,门楣上悬着大明世宗亲颁的“恩赐重光”匾额,故称“重光门”。这个门可不得了,平时不开,只有孔府大典、皇帝临幸、宣读诏旨和举行重大祭孔礼仪时,才鸣礼炮开启。 “呯呯呯”,几声铳响。却是张弘俊领着侍卫亲军、衙役,将北孔上下全抓了个遍,鸡飞狗跳的,实在找不着迎接钦差的礼炮,只好让人用火铳代替。 黄宗羲乐了,问张弘俊:“人都抓齐了吗?” “禀总宪,孔兴燮,及其二子孔毓圻、孔毓埏,还有一干北孔嫡脉,俱已拘于重光门内,一个不少”。 “很好,汝做得不错”,黄宗羲称赞了一句。 终于得到了上官的表扬,张弘俊心花怒放,态度越发谦卑,身子躬着,屁股翘得极高。 黄宗羲和蔡应昌进了重光门,孔兴燮、孔毓圻、孔毓埏等北孔嫡脉跪了一地,个个面如死灰。 蔡应昌看都不看这些人,手捧诏书,宣读了起来。这道诏书,后世很有名,称为《明光武帝贬北孔诏》。 史家们一致认为,这道诏书是给天下人看的,目的是惩北孔以警汉jianian。 奉 天承......运 皇帝诏,曰:天有不测,帝室多难。大行皇帝升遐之际,事起仓卒。后鞑虏乱华,两京沦丧。诸臣殉节者有之;逃难者有之;隐居者有之;奴颜事清、数典忘祖者,亦有之。朕以薄德,嗣守丕图,衔恤问故,遂穷jianian党。 孔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