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领主游戏:百倍人口_第16章 六年,长平之战的开端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6章 六年,长平之战的开端 (第1/5页)

    时光飞逝。

    六年的时间很快过去。

    这六年里,发生了不少大事。

    先是花费了一年的时间,秦霄重新扶植起韩、魏两国。

    两国都紧急征调了一批壮丁,训练成军。

    虽然军队的战斗力要打上一个很大的问号,但至少是各自凑出了二十万大军。

    当然,为了凑出这支勉强足以自保的大军来,韩、魏两国付出的代价是极为惨重的。

    平民百姓本就困顿的生活,直接跌落地狱。

    几乎每一个村子的壮丁都被抽调一空,生产力大幅度降低的同时,要缴纳的粮贡却翻了几倍。

    但,也正是这种穷兵黩武式的发展,让韩、魏两国在短短一年时间里,便不可思议地重新拥有了自保的力量。

    当然,只是表面上。

    这二十万大军的战斗力还是有很大的水分的。

    但不真正打一场,谁也不知道这水分有多大。

    光看两国的兵力规模,秦、赵也不敢轻举妄动。

    在这之后,秦霄就退出中原,迁都齐国,控制了齐国南部、宋国、鲁国,还有楚国东部的地盘。

    不过,秦霄并未称王,依旧以“秦国少良造”的身份自居。

    这倒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纯粹就是懒得搞事。

    顺便低调一点,免得将秦国的注意力吸引得太多。

    在迁居齐国之后,秦霄直接和赵国开战,并让苏秦出使秦国,配合郭嘉的能力,挑拨秦、赵开战。

    秦霄这边,也是直接按着赵国往死里打。

    短短不到一年时间,就攻占原属于齐国北部,以及燕国的土地。

    秦国那边,也夺回了被赵国占领的河东之地。

    赵国之前捞到的好处,一下子全部吐了出来,还搭上了不少兵力的损失。

    之后,秦霄再次借助郭嘉的,“计谋成功率100%”的这个“设定”,挑拨秦、赵、韩、魏四国之间的关系。

    为了最大限度确保“华阳之战”不出意外,郭嘉足足死了两次!

    都是因为的即死判定而死亡。

    所幸还有可以复活。

    和的搭配,堪称是一个Bug。

    在的作用下,一个原本成功概率无限接近于零的计谋,都可以百分之百成功。

    而则可以无视最大的负面效果:即死判定。

    这样的组合下,郭嘉实际发挥出来的价值,绝不是简单的阶位可以衡量的。

    靠着郭嘉付出两条命的“代价”,华阳之战如原本的历史上一样展开。

    当然,细节有了不小的变化。

    不过大的方向没有任何变化。

    秦昭襄王二十二年,魏、赵联合攻韩,合计出兵三十三万。

    不得不说,赵国虽然这两年被秦霄和秦国打得很惨,但实力还是有的。

    韩国的二十万大军,在赵、魏联手之下节节败退,没有任何抵抗之力。

    只是两个多月,赵、魏联军就打到了华阳。

    韩国不敌,只能向秦霄求助。

    秦霄置之不理,韩国又向秦国求助。

    秦昭襄王在召见了樗里疾、甘茂问策之后,决定派司马错、王龁,出兵十五万救援韩国。

    秦军长途奔袭,以每日百里的速度急行军,极为突然地出现在华阳战场上,突袭赵、魏联军后方。

    赵、魏联军压根没想到秦军会来得这么快,猝不及防之下,当场溃败。

    从这之后,战局的细节就和历史上不同了。

    这一战,赵、魏联军伤亡十三万,略低于历史上的数字。

    但赵将贾偃被俘,魏国宰相芒卯当场阵亡。

    赵国想派赵奢救援,被秦霄及时横插一杠,岳飞、吕蒙、马超率领三路大军总计四十万,兵分三路,直逼HD。

    赵王生怕出事,连忙撤回赵奢。

    而另一面,白起和张郃分兵两路,分别从定陶、陈城进兵,攻向魏国腹地。

    华阳战场,失去了后援,又失了先机,赵、魏联军根本不是秦军的对手。

    司马错率军追杀至黄河沿岸,再次大败赵、魏联军。

    残兵好不容易逃出战场,又遭到了王龁的伏击。

    死者的鲜血,直接将黄河水都染成了红色。

    数以万计的尸体被沉入黄河,浮尸足足漂出去好几里。

    经此一战,秦国三战三胜,赵、魏三十三万大军全军覆没,一个都没有逃掉。

    秦霄虽然没有参与华阳主战场的争斗,却通过入侵赵、魏,间接地参与到华阳之战中。

    大部分主力在华阳战场全军覆没,魏国内部虚弱之下,白起、张郃两路并进,仅仅三个多月,就兵临大梁城下。

    又花费了一个多月时间,大军攻破大梁。

    在大军的围困下,魏国高层没办法逃出去,直接团灭,全部被俘。

    魏国的领土,秦霄却是没有吞并,而是直接转手“送”给了韩国。

    这是在为下一场大战做铺垫。

    韩国太弱了,急需补强。

    不过,虽然没有得到任何的领土、城池,但秦霄的收获依然很大。

    首先是军功。

    这是最小的收获。

    魏国的军队毕竟不强,而且大部分都在华阳战场上,死在了秦国的手下。

    但秦霄依然得到了一百多万点军功。

    这是很大一笔收入。

    其次,便是魏国的人才。

    宁死不降的当然有,但愿意投降的也有不少。

    大部分都是A级或者A级以下,S级以上的只有两个。

    S级统帅段子干,这是魏国这个阶段最为出色的将领。

    但在整个战国年代来说,就排不上号了。

    战国时期人才辈出,再加上时间跨度长,竞争激烈程度要远远超过后世的任何一个时代。

    S级统帅,在战国期间,也就勉强在史书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但不会有过多的笔墨描述。

    另一人,却是让秦霄期待已久的顶尖人才之一。

    SSS级文臣范雎。

    范雎现在还只是一个“舍人”,大致类似于某位高官的秘书,不算正式的官员,只是魏国中大夫须贾门下的门客而已。

    但,须贾只是A级文臣,而范雎,却达到了SSS级的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