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三十章 危局(大章 求订阅!) (第2/4页)
。”“明白了,二爷。”“还有,让宗老们把我的话转达给其他三家,听不听,就在他们了。”喜儿应声而去。“出什么事情了吗?”黛玉见贾瑛突如其来的异常举动,面带担忧的问道。一般,三春齐思贤几人也都走了过来。贾瑛摇了摇头:“没什么,只是想到了一些事情,做些补救措施,你们就不要跟着cao心了。”知道了也无益,反而徒增烦恼,不如无忧无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自三国两晋时期,这片大地上的经济中心开始南移,到了五代隋唐,南北追平,再到两宋之后,南方经济就已经彻底超过北方了。作为江南最钟灵毓秀的苏杭之地,自然成了南方最繁荣的地方,没有之一。诗有云:“财赋甲南州,词华并西京。”到了宣隆年间,“漕吴而食”已经成了大乾的共识,前前前任户部尚书曾有言:“苏、松、常、镇、嘉、湖、杭七府,钱粮渊薮,供需甲于天下。”这七府,均在浙江一省。若说金陵是六朝烟月之地,为sao人墨客所钟情,那这苏杭之地,就是商贾的天堂。这一路行来,所见所闻,民无不言商,甚至贾瑛还遇到过两拨泰西人。大乾对于海外贸易的态度,有些暧昧,既不支持,也不完全禁止,只要走朝廷规定的市舶司,交付了足额的商税,外夷商贾是可以上岸的。这些商贾,都是从广州那边来的,为的是苏杭之地独有的瓷器、丝绸,还有棉布。有人或许会好奇,既然朝廷是在广东开放的市舶司口岸,那为何商业繁茂的不是广州,反而成了苏杭了呢?黄道婆纺纱机,如今在大乾已经开始渐渐普及,好些地方都用上了新式的织布机器,为何松江布能独步天下呢?而苏杭之地,作为丝绸棉布的贸易处产地,似乎看上去不可替代一般。这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首在粮食二字。农耕文明,种地才是首要之务。而手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样离不开粮食。只有产出的粮食足够多,百姓没了饥饿之忧,才会利用空余的时间去从事经济生产。但从理论上来说,广东的水稻,是可以做到一年三熟的,而苏杭地区,也仅仅是少数地区可以做到一年两熟。这么一听,似乎广东更具优势。其实不然,农作物的生长其所需因素不止雨水和日照,还有土地的肥力,而土地的肥力是有限的,一年两季稻,不会影响来年收成,但如果要种冬季稻的话,来年的收成就会收到大幅的影响。这还在其次。事实上广东一直都是粮食的调入大省,缺粮是广东的现状。苏杭之地相比广东的优势就在于丘陵少,而平原多,而广东到如今还有许多土地属于荒蛮之地,密林丘陵又多,现有条件下,粮食产量自然无法与苏杭相比。最起码,短时间内是追不上的。再者就是,相比于苏杭,广东的开发时间还是晚了些,农耕技术也相对落后。正因如此,苏杭到现在为止,都占据着大乾经济重心的位子。一行人到了杭州城,那边林如海已经收到了消息,派人来接。众人一直到了林如海的下榻之所,杭州织造衙门。苏州园林独步天下,杭州和苏州一地之隔,多少也受到了影响,杭州织造局,明明是官府衙署,却给人一种富人家庄园的感觉。贾瑛第一眼见了,便被此地的景致所吸引,人文写意与山水相合,结构布局对景相衬,亭台楼阁泉石花木,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只一眼,便让人心神惬意。贾瑛都是如此,更别说几个女孩儿了,一眼便喜欢上了此地。林如海依旧是弱不禁风的文士模样,与黛玉简短的相叙几句,便安排众人住下,姐妹几个相伴游园,只贾瑛单独留了下来。“每次你来的都不是时候啊。”林如海请了贾瑛入座后,苦笑着叹息一声,话语中满是无奈之感。贾瑛闻言,却是想起了上次携黛玉回扬州探亲时的情景。难不成......“可是因为桑改一事?”贾瑛问道。林如海面带忧色,点了点头。“最近,浙闽两省都不太平啊。”“不是说只福建一省闹民乱吗?怎么浙江也开始了?”林如海摇了摇头道:“南运广州的第一批丝绸棉布在福建被劫,一部分被带走了,剩下的一把火付之一炬。”哪路好汉做下的大事?这是贾瑛的第一反应。这可不啻于晁天王劫了梁中书的生辰纲那般严重啊。只听林如海继续说道:“事后福建布政衙门派出兵丁追剿,最后发现那伙儿贼人落脚于沿海的一处渔村。”“是海上匪盗与地方百姓勾结之举?”贾瑛问道。林如海摇了摇头道:“何止是勾结,那些匪盗,大部分都是附近村寨的青壮,有些为躲避徭役,在官府哪里备桉都死了好几年了,如今突然又活了过来。”“前些日的福建民乱便是因为此事?”贾瑛算是明白为何贾雨村走的那般焦急。林如海点了点头道:“十六个村寨的百姓,都被抓了,还有那些上岸的匪盗,据说此事是海上两伙大的海盗联手做下的,那些被抓的百姓,有不少都是他们的亲眷。”十六个村寨百姓,怎么也快上千号人了吧,这么大动静?“据海宁、观海、龙山等地卫所官兵汇报,说是就在离着杭州府不远的嵊泗群岛附近,疑似有大批匪盗集结,我担心会出乱子。”“既是福建出的变故,怎牵扯到浙江来了?”贾瑛不解。林如海看向贾瑛,轻笑一声道:“你忘了浙江是谁的老家?”贾瑛沉默片刻后,脱口而出道:“李阁老?”林如海点点头。“也不知是谁传出来的,说此次改稻为桑之政,出自于李阁老之手,意图嘛,是为了李党一己谋私,断了百姓的活路,肥了江南的官员,又说嘉兴府李家,藏粮上百万石,金银珠宝无数,就连他们家门前的台阶,都是白玉堆砌而成的。”怎么听着,不像是李家,到像是贾家了。白玉为堂金作马。“李家如何且不说,肥了江南的官员,这话不假。”贾瑛有些不耻的说道。“所以,你说传出此话的人,目的何在?”“再想想,嵊泗群岛离着杭州不远,可距离嘉兴府更近。”林如海目光如炬。“海宁卫那边......”贾瑛担心道。“已经派人去了信儿,金山、海宁两卫已经做好了应对的准备。”尽管如此,可贾瑛还是从林如海的神色中,察觉到了忧色。“福建那边的事情,我来之前,也有过了解,局势到了如今,分明就是那些大家族为了一己私利,而将百姓鼓噪了起来,想要解决此事,还要从这些大户人家下手啊。”贾瑛知道,林如海是受了嘉德的钦命,南下监督桑改推行之事的,此事能不能处理好,关系到自家老丈人的前途,一但出现大的变故,地方官员逃不了,可林如海与贾雨村一样首当其冲。身为准女婿,贾瑛自然想帮上一帮的。林如海轻叹一声道:“我又何尝不知,只是,此中牵扯太大了,大到让人无能为力,这些大族背后都有地方官员的影子,牵一发而动全身,别说是我,就算是傅阁老亲自来,也不可能把所有家族都清理一遍的。”“那联合一方打压另一方呢?不是说南直隶的那些大家族盯上了福建的地吗?”贾瑛再次说道。林如海笑着看了眼贾瑛,顿了顿才问道:“瑛儿,你可知为何南直隶的大家族会盯上福建,而不是浙江?”贾瑛摇了摇头,又不确定的说道:“好欺负?”林如海闻言哈哈一笑,道:“三个字,却是道尽了此中利害,瑛儿,你天生是个当官儿的料。”贾瑛汗颜道:“姑老爷,我不过是乱猜而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跟带兵打仗差不多,先挑软柿子捏。”“话糙理不糙。”林如海说道:“金陵多勋贵,便像是贾史王薛四家,还有东平王府,嗯,甄家也能算上一个。这些勋贵之家,是一个利益团体。浙江的官员或是豪门望族,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