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八十四章 核心团队 (第1/1页)
MEMS从原理上讲,与LED相比,起步并不晚。 其相关概念,在1959年,就被一个叫做理查德·费曼的人,在他的著名演讲《底部有很多空间》里提出了。他在那次演讲上,预测了半导体微型马达的存在。为此,他还提供了1000美元的悬赏。 要知道,那可是1959年的1000美元。 在过去的30年间,陆陆续续有很多科学家和科研机构,投入人力物力,对此进行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1988年第一次出现的微马达,就是这种努力的结果之一。 但这些相关研究,并没有被系统性的总结起来。 大多数成果,甚至包括大火的微马达,实际都是以半导体加工工艺,半导体材料,甚至机械的身份出现。 为了与其他半导体工艺,产品,有所区分,过去的几年间,整个业界进行了大讨论。最终,MEMS这个词,于1992年2月份,美国盐湖城举行的IEEE会议上,被提出,并最终达成共识。 也就是说,MEMS,作为一个有意义的专属名词,刚刚在这个世界上,出现不过7个月的时间而已。 所以,陈泉查资料的时候,用MEMS去索引,是很难查到太多信息的。 如果是有经验的研究员,遇到这种情况,会通过相关论文后面的引用论文,一层层的追溯上去,把落在其他科目下的论文,资料,一一找到。 这些工作,陈泉不是不能做,但需要查阅的资料太多了。 每篇论文后面的引用论文,至少二十篇起。几篇论文追索上去,需要翻阅的文章,就成了天文数字。 另外,论文,期刊的查阅,需要通过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工大在半导体方面又不是很强,很多期刊没有订阅,论文链很快就会被断掉。 通过论文链手工查询,实际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这样不行。只靠我们两个,成不了事情。” 曲燕秋听完陈泉介绍的情况,摇了摇头。“别的不说,这么多科目,都要自学,我不知道有外来记忆的你会怎么样,反正我是绝对没有可能了。” 虽说曲燕秋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了一定增强,但总的来说,还是一个普通人,尤其在学习新知识方面。 “是。我也没有信心了。” 陈泉点头。 看得越多,知道得越多,就会发现自己不懂的,实际更多。 由于需要回溯论文,陈泉只能不停的扩大阅读面。 历史上的MEMS相关论文和成果,是裹挟在其他专业论文之中,太多的知识,需要陈泉去理解和掌握。 另外,外来记忆,可以帮助陈泉了解,但无法让陈泉对相关知识,彻底掌握和消化。如果想把相关领域知识全部打通,哪怕借助外来记忆带来的熟悉感,也需要数年时间。 “那现在怎么办?” ------------ 冰城郊区靶场 “预备,放!” 教官刘建,一遍一遍的喊着号令。 在他的脚下,趴着一排的新生,随着“biubiu”的声音,一发发子弹,打得远处的纸靶不停的晃动。 经过了一周多枯燥而又艰苦的身体训练,军训终于过渡到一些有趣味的项目。 打靶,就是被男生们翘首期盼多时的项目了。 “还有最后一枪。” 三号位的成兴,轻轻闭上眼睛,然后再睁开,仔细瞄准后,把枪托死死抵在肩膀上。当手指扳下的时候,随着巨大推力的传来,他甚至能看到,远方靶子晃动了一下。 成兴的视力极好,有次体检,医生居然说他的眼睛远视。 “这次有十环了吧。” 成兴心里默念,恋恋不舍的放下怀里,已经有所褪色的老式步枪。 ..... “现在统计成绩。” 随着所有枪手的站起,打靶成绩很快就被传了回来。 “....二号位,47环。哇,有这么准吗?二号位是谁?”刘建转身询问。 “是我。”张力行举手。 “这是你第一次打靶吗?” “是啊!” “好吧,你是个天生的神枪手。” 刘建想了一下,没有想明白,就继续念下去。“三号位,零环,全脱靶,四号位....” “我全脱靶?” 成兴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对,这有什么好稀奇的。新兵嘛,常见得很。” 刘建被对自己的话被打断,十分不满。 “下一个,四号位,52环,这个成绩居然更好。.......咦?52环?.....摇旗!发信号,让他们把靶子送回来。” 每名新生,只分配了5发子弹,所以最高成绩,最多50环到头。 “是不是我超水平发挥,报靶员多给记了两分?” 袁帅不肯放弃来之不易的好成绩。 “多记个屁!这还有多记的?” “对,对,我也想看看,到底我的成绩是怎么回事我明明看到子弹上靶了啊。怎么可能脱靶,而且是全脱靶?” 成兴在旁边凑热闹。 随着两边摇旗兵的沟通,很快的,十张靶纸就都被送回来了。 “看吧。都在这里了。” 刘建看完,把几张靶纸摊在众人面前, “我练兵练了至少十年了,什么样的兵我没见过,今天我可真是看到新鲜事了。” “怎么了,怎么了?” 其他班的新生,纷纷挤上前来,看稀奇。 “我见过脱靶的,我也见过把子弹射错靶的,可像你这样,把子弹分别给两个人,但一颗都不给自己的,真是头一次。” 在刘建的身前,标号为2的靶上有7个洞,四号位上有8个眼。3号靶上什么也没有。 ------- 数日后。 电子系,大会议室。 赵良材,陈泉,曲燕秋,骆凝薇,黄楚雄五人,坐在一起。 “学校方面答应了吗?” 作为外援,以指导教师身份出现的黄楚雄问。 对MEMS项目而言,黄楚雄并不是最适合的指导教师人选,除了他不是电子系自己人外,黄楚雄的强项在材料领域,而不是MEMS侧重的结构设计。 但大家找不到比黄楚雄更合适的人选了。 微电子实验室的主攻方向是IC设计,更是跟强度,结构不沾边。 其实不仅仅是工大,就是整个中国,对MEMS领域,都是准备不足。这也是陈泉和曲燕秋,在图书馆查了很久,最后不得不对外求援的原因。 “林书强校长答应给立项,但资金只批了5万元。”以项目经理身份存在的骆凝薇回答。 骆凝薇的加入,也是惊掉了一地眼睛。 赵良材对MEMS没有研究,再说也没有时间,黄楚雄加入之后,项目组需要一个控制局面的管家。 一般情况下,陈泉,这个项目发起人,是最适合的人选。但陈泉年纪太小,对校内机构又不熟悉,不适合跑这些事情,于是寻找项目协调人的消息,被发了出去。 作为一个在刚刚在88年,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突然引爆,继而大火的前沿学科,想跟风的早就大有人在。毕竟这是近几年,唯一可以跟超导热抗衡的热点学科。 自从MEMS项目立项的风声传出去以后,不仅仅是微电子实验室,整个电子系稍微有点实力的讲师,研究生,都闻风而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