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江湖_第238章 杀虎口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38章 杀虎口 (第2/2页)

算远,近一千二百里。这时,名震下的杀虎口是必经之地。从京城到杀虎口,对诚信镖局来属轻车熟路,可谓常来常往。京城到杀虎口有官道,一路设有驿站,这一行人虽不能和李如刚那样住驿站,但有驿站地方一般都有车马店,他们基本上是根据驿站的设置规划行程。是官道,其实路并不好走,九百三十里路,走了十一。

    杀虎口,也称西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境内晋蒙两省交接处。杀虎口两侧高山对峙,地形十分险峻,其东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两山之间开阔的苍头河谷地,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是明长城北部的关口之一。古称参合口。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闻名遐迩,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杀虎口和右玉城做为军事要塞,自古战火不断。特别是在明正统至嘉靖年间。在嘉靖三十六年的一场战争,成为战争史上的典范。

    守军在左右无援的情况下,孤军奋战,坚守右玉城,长达8个月的时间。

    这场战争起因于“桃松寨事件”。桃松寨是俺答汗之子辛爱的妾,她与辛爱部下的一个头目鬼混,被发现后慌忙投奔了明朝,当时的大同总督杨顺,为请功邀赏,将其送进京城。辛爱为此率部进攻杀虎口,然后包围了右玉城。

    在蒙古兵多次强攻下,右玉城军民浴血奋战,右玉守将在作战中阵亡后,有一位姓尚名表在家休息的武将,自愿担任了右玉保卫战的指挥。他在此异常困难的情况下,除打托方进攻之外,还多次抓住有利战机,偷袭敌营。从九月坚持到第二年的四月,右玉城虽未被攻克,但城内军民几乎已绝炊断粮,可充饥的牛马等牲畜也被吃光了。在形势十分危急的时候,明廷派兵部尚书杨博亲率大军来解右玉之围。蒙古兵见右玉城实难攻下,而明朝援军将至,便自动解除了对右玉城的包围,从杀虎口撤出长城。

    历史上的“走西口”的故事就发生在杀虎口。

    清初,战争使北方长城以内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各地田地荒芜,屋宇残破,人丁流亡。大批山西、陕西、甘肃和部分河北的破产农民、战败的起义军,或“携男挈女”或孤身一人,千百成群,背井离乡,冒禁私越长城。

    流民由土默特而西,或向蒙民租地垦种,或入大漠私垦,形成走西口的迁徙群体。

    加之清朝对蒙古采取怀柔政策。推行喇嘛教,大兴寺庙,大量招徕山西、陕西、河北工匠和农民。

    明末,遭林丹汗兵祸,丁口锐减的土默特首领顺义王为补充丁口和苏木,不分民族破例纳丁编佐,以补足30个苏木的缺额,山、陕流民纷纷前来加入蒙籍。

    随着清朝对蒙古封禁政策的松弛和历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而破产农民队伍的不断流入,“走西口”的人渐由土默特而西至阿拉善、额济纳等旗耕牧就食,很多年内延续不断。

    无论背景如何,走西口为民族融合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杀虎口是由杀胡口改名而来,杀胡顾名思义,从杀胡口变为杀虎口本身就标志着民族和解。

    杀虎口也是晋商的发源地和主通道。曾经盛极一时的“大盛魁”商号的发祥地就在这里。

    对于诚信镖局,像杀虎口这样的地方,是有他们经常落脚的地方,这一次也不例外。秦月几个人没和镖局住到一处。

    出了杀虎口就是塞外了,要采购些必须的物品,要做些准备,也要休整一下,在这里停一停是很正常的。但已经是第三了,还没有要走迹象。就连平日里最沉得住气的傅生,都来找燕涛问什么时候动身。

    燕涛却显得很轻松,淡淡地:“傅先生,不急。”

    “可是家主,我们已经停三了,已经万事具备,还在等什么?”傅生不甘心。

    “等人。”燕涛回答。

    “等人?能告诉我等谁吗?”傅生问。

    “傅先生,实话,我也不知道。”燕涛摇摇头。

    “怎么回事?家主。”

    “听秦姑娘的,没错。”

    “人是秦姑娘安排的吗?”傅生问。

    燕涛点零头。

    “怪不得?”傅生嘟囔一句。

    “怪不得什么?”燕涛有些奇怪。

    “自打到这里,秦大侠等人就好像凭空消失了一样。”傅生言道。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