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八十二章 祸国殃民杨国忠 (第1/2页)
,视频剪辑:开局盘点十大帝王 平行朝代——大汉。 汉武帝刘彻看着盘点视频,看到华夏大地生灵涂炭,一片惨状,心情也是非常不好。 “卫青啊,这吐蕃,可曾出现于我大汉?” “回陛下。” 卫青上前道:“陛下,我大汉没有吐蕃的记载,想必吐蕃这个名称,应该是后人所取。” “不过,在我大汉,好像还真有吐蕃的存在。” “哦?此言当真。” 卫青回道:“陛下,据臣猜测,后人所称呼的吐蕃,应该就是西域之地的那些小国。” “吐蕃就是西域小国吗?” 汉武帝刘彻若有所思道:“就是朕派霍去病前去攻打的地方?” “但西域如此之弱,为何还会对后世造成威胁呢?” “朕很不解。” “陛下,或许是这个吐蕃突然兴盛起来了吧。” 卫青解释道:“毕竟过了这么几百年,一切都变了。” 刘彻点了点头,沉默不语。 大明。 洪武大帝朱元璋看到“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以清君侧”这几个字,有些异样。 “清君侧?” “怎么这么熟悉。” “对了!” 朱元璋恍然大悟。 “老四起兵反咱皇太孙的天下,似乎正是以“尊祖训、清君侧,诛jianian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开启了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的吧。” “没想到老四竟然成功了。” “咱说,这是老四聪明,还是咱的皇太孙太蠢了呢?” “老四这个屁股蛋子,倒是坐得稳啊!” “啊欠……” “谁在背后议论朕。” 另一个时空的大明,永乐大帝朱棣打了个喷嚏,说道:“不会是哪个混账又在骂朕吧!让朕知道了,非得扒了他的皮!” “不过话说回来,这个安史之乱,还真是一场可怕的灾难啊。” “这场灾难,赵匡胤有话说啊,他可是遭罪程度最深的。” “整个大宋太怂,也是有这场混乱的原因。” “清君侧还真是好用啊,不过可惜,这清君侧啊,只有朕一人成功。” “看来朕还真是受天命庇护啊,毕竟失败的下场,那可是万劫不复。” 朱棣说的不错。 华夏有史以来,出现了四次清君侧,只有朱棣成功。 第一次正式“清君侧”事件发生于西汉初年,汉景帝想削藩,藩国中吴、楚两国不服,尤其是吴王刘濞,他很讨厌汉景帝刘启,于是刘濞干脆打出“诛晁错,清君侧”的口号,联合其他六国造反,目的就是干掉汉景帝,可最终失败。 第二次“清君侧”就是“安史之乱”了,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和史思明以“清君侧”为由,声明要干掉唐玄宗身边的杨国忠等一干jianian臣,发动了叛乱,但这次反叛最终也失败了。 第三次“清君侧”发生于元朝,当时天下刀兵四起,红巾军在南方互相攻击,元军在北方内讧,南北两边很有默契地各自收拾自己人,元军将领孛罗帖木儿打着“清君侧”的口号,攻入大都,但不久之后就被刺杀了,没有完全实现“清君侧”的目标。 而第四次“清君侧”就是明初的“靖难之役”,这次“清君侧”成功了,明太祖朱元璋干掉了所有功勋宿将,然后给他年轻的孙子朱允炆留下了一大堆凶悍的叔叔,建文帝害怕叔叔们势力越来越大,于是开始削藩,燕王朱棣不服,竖起“清君侧”大旗攻入南京,自立为帝,是为明成祖。 不得不说,成祖气运之盛啊。 ———— “清君侧?” 李世民有些疑惑道:“虽然这是安禄山打的幌子,但是也足以证明,当时的大唐有大jianian臣存在!” “会是这杨国忠吗?” “似乎李隆基所宠爱的妃子,是叫做杨玉环吧。” “他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这个杨国忠,不会是杨广那暴君的后人吧?” 李世民瞬间化作八卦大师,头脑里闪过各种可能性。 由于杨广的存在,他对杨这个姓氏不感冒。 “杨国忠究竟是不是大唐朝廷的蛀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