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八十章 大明第一主帅,徐达 (第1/2页)
视频剪辑:开局盘点十大帝王人界篇第一百八十章大明第一主帅,徐达孙武,华夏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兵家至圣,百世兵家之师,也可以被称之为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武之功,功在千秋。 由于孙武独特的地位,故赐下奖励。 奖励其一:寿元丹一枚,可增加三年寿元。 奖励其二:后世兵书数款,可用来丰富孙子兵法的内涵。 奖励其三:返青丹一枚。 孙武的盘点视频结束后,不少人已经在等待下一位出场的人物了。 而此时此刻,各个朝代的文官,心情很是复杂。 这猛将、三军主帅,都是武官啊。 这武官已经出了两个榜单了。 可他们文官呢? 一个都没有。 所以,各个朝代的文官那叫一个羡慕嫉妒啊! 特别是宋朝的文官,更是如此。 宋朝的文官,看着自己眼中那些地位低下的武官一个个登上盘点榜单,气就不打一处来。 在他们看来,不过一群莽夫罢了。 这治理国家,还得看他们啊。 他们的自傲是有本钱的。 在宋朝时期,文官的地位的确就是要高于武官啊。 这没办法。 但这种局面的形成,并不是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时候开始的,而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时期,宋朝开始实行了功臣配享太庙的制度,而能否进入太庙的主要依据,就是去世的大臣生前的功绩和官爵。 生前的功绩好了,你的地位就高。 配享在宋太祖庙廷的两位大臣是宰相赵普和名将曹彬,通过这样一文一武的配置可以看出在宋朝的初期文武还是比较平衡的。 毕竟在宋朝建国初期,还要面对着北汉和契丹这两个国家的威胁。 宋太祖和宋太宗还强烈地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够收复幽云十六州,并且他们也为此做了很多的尝试,这就使得在这两朝,武将还有很多的用武之处。 到了宋真宗赵恒的时候,他接手的是一个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已经复苏的大宋王朝。 对武将不再像前两朝那样重视。 他为自己父亲配享功臣变成了三人,两文一武,分别是薛居正、石熙载、潘美。 这次配享太庙便开始出现了文臣高于武将的思想,但这一时期还要兼顾对军备的重视,不能冷落了武将的心。 到了宋真宗去世后,他的配享功臣分别是李沆、王旦、李继隆。 李继隆虽然有一段时间曾被解除兵权,但是凭借他在澶渊之盟的表现,还是成为武将了的代表。 澶渊之盟过后,宋朝的对外战事逐渐减少,一时间文人治军成为了当时的主流,而武将反而成为了文人的附庸。 于是从宋神宗开始,宋朝的配享功臣名单之中,再也没有了武将的名字。 在皇权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思想下,武将的社会地位开始急速下降,宋朝从朝堂到民间,对于武将都表现得越来越轻视。 直到南宋初年,由于金兵的不断追击,朝廷才对武将的态度有了一些好转。 在宋高宗赵构的配享功臣中再一次出现了武将的名字他们是韩世忠、张俊。 但是这种现象也只是昙花一现,在宋孝宗赵昚之后,宋朝马上又恢复了文臣专属的时代。 所以说,在宋朝,文官的地位确实要比武将高很多。 ………… 大宋,看着盘点视频的文官越来越沉不住了。 “妈的,为什么出现盘点的全是武将,而不是我们这些文官。” “是啊,我也觉得,一群莽夫罢了,凭什么能上榜。” “什么时候才能轮到我们文官!” “要是轮到文官,我大宋一定能罢榜。” 大宋的文官正在沾沾自喜着。 而与此同时,林舟也已经把下一位出场的人物视频上传到了诸天万界网上。 平行时空的各个朝代的帝王和文武百官看着天空之上的投影。 率先还是看到了那一首非常熟悉的开头诗: 万丈莫豪气,田野埋祥麟。 何年龙虎逢,文种枉奇万。 挥戈定太平,蛟龙潜浅水。 伤哉不通时,怀抱凌云志。 监车困良骥,甚日风云际。 卞和屈真器,仗剑施忠义。 “好诗!” “哈哈哈!咱说这一个名额应该轮到我了吧。” “想我郭子仪,武状元出身,女帝时期的武举第一名,真材实料自然不用多说。” “还有,我郭子仪深入河北,以一己之力稳定天下大势,我郭子仪没有辜负嘲讽对我的期望,不费吹灰之力就收复了河东。” “重创安史叛军,忍辱负重、坚韧不拔、再造大唐!” “如此功绩,难道不配这名帅榜单吗?” 大唐,郭子仪非常的期待自己可以上榜。 天空中的视频盘点继续: 盘点华夏十大名帅。 上榜人物——徐达。 所属朝代——大明。 “哈哈哈!来了!” “终于来了!” 洪武大帝朱元璋哈哈大笑。 这终于轮到大明的人了。 徐达可是他的手下爱将啊。 如今他大明一朝,常遇春与徐达皆上榜,这是何等的美好。 “徐达?这位猛人的确配得上这份榜单。” “是啊,这可是帮助朱元璋打下江山的狠人啊。” “而且杀了不少的蒙元大军,可以说给我汉族长脸了啊。” “对。” ………… 徐达是农民家庭出身,家境贫寒,小时候常和朱元璋汤和等一起替地主放牛,他们是一伙自小在苦水咔泡大的好朋友。 徐达虽然比朱元璋小四岁,但他生得“长身高颧,刚毅武勇”,且“少有大志”,因而与朱元璋很合得来。 元末之时,到处是天灾、瘟疫、饥荒蔓延,安徽地方更是厉害。 穷人实在无法活下去,纷纷举行起义反抗元朝的黑暗统治,其中尤以红巾军的声势最大。 朱元璋在元至正十一年参加了郭子兴的义军队伍,当上了红巾军的九夫长,并在次年夏回乡募兵。 徐达听知后十分高兴,决意投效红巾军。 当时徐达已有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