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696章 韦文东出征 (第2/2页)
力出征幽州。 两位大将都是李克用养子,勇猛善战,河东军的中流砥柱存在。 ...... 桑干河,上游有源子河与恢河两条河流。 两河在朔州马邑县汇合,相传因每年桑甚成熟时,河水干涸而得名。 桑干河流经朔州、山阴、应县、怀仁、地势平坦的大同盆地。 继而纳黄水河、浑河、御河及二道河,东北流入河北。 于阳原县化稍营镇钱家沙洼接纳壶流河,东北流经宣化、涿鹿县。 涿鹿县、怀来县,与洋河汇合之后永定河。 再流经三家店进入平原,下与北大运河汇合奔流入海。 韦文东率军驻扎大同,原本想要沿着桑干河跨越太行山。 后来,听从李存孝属下的一员将官建议,改为走飞狐陉。 太行八陉,太行山中多东西向横谷。 著名的有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轵关陉。 自古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八条咽喉通道,重要军事关隘所在之地。 楚汉相争,韩信在井陉背水一战,以少胜多,三万兵马战胜陈余率领的二十万兵马,奠定兵仙赞誉。 太行山延袤千里,百岭互连,千峰耸立,万壑沟深。 河东的许多条河流切穿太行山。 自南而北有:沁河、丹河、漳河、滹沱河、唐河、桑干河,形成穿越太行山的峡谷。 飞狐陉,也称飞狐口。 该通道位于河东道蔚州之南,河北道涞源县北。两崖峭立,一线微通,蜿蜓百余华里。 古人云:踞飞狐,扼吭拊背,进逼幽、燕,最胜之地。 韦文东自大同启程去往蔚州,途中遇上李嗣源带着五十骑兵。 李嗣源说了来意,请韦文东等候合兵,一起出征幽州。 韦文东参与潞州之战,认识李嗣源,对于李存勖的反复很是不喜,但理智的没有拒绝。 李嗣源建议,分兵两路进攻幽州。 一路北上夺取山后八军,也就是太行山北端,军都山一带地域。 李嗣源的意思,削弱幽州的外围势力,吸引幽州出兵走过军都陉。 李嗣源主动请缨北上。 韦文东与李存孝商议,答应了李嗣源。 韦文东交给李嗣源三千骑兵。 李嗣源带走三千西凉骑兵,传令河东军的骑兵北上,步兵归于李存审。 李存审率领步兵,合兵韦文东走飞狐陉,跨越太行山抵达易州。 易州位于幽州西南,韦文东联军驻扎易县城外,射入书信招降。 易州刺史不降,韦文东联军顿兵城下,等候幽州信息。 李嗣源率领六千骑兵北上,抵达山后八军一步步蚕食攻伐。 正逢幽州大将元行钦,奉命在山后八军征戎。 两军在广边军交战,李嗣源与元行钦,都是身先士卒的冲锋陷阵。 元行钦寡不敌众被俘,身中七箭,李嗣源也中了一箭负伤。 李嗣源没杀元行钦,吩咐给元行钦治伤。 一番喝酒吃rou说话,元行钦投降了李嗣源。 李嗣源得到元行钦之助,蒙骗夺取了军都陉的居庸关隘。 居庸关又名蓟门关。地理层峦叠嶂,形势雄伟,悬崖夹峙,巨涧中流,奇险天开。 军都陉是古代出燕入晋,北去内蒙塞外的咽喉之路。 过了军都陉再无阻碍。 元行钦的四千兵力打头阵,回到幽州城下。 卢龙节度使刘守光,离开幽州城救援易州,带走了幽州八成兵力。 元行钦喊开城门,轻易的夺取了空虚的幽州城,随后李嗣源大军抵达。 李嗣源登上城门楼,微笑的眺望西南,他夺取了幽州城,居功第一,理应任职卢龙节度使。 韦文东那个小屁孩,只能任职幽州刺史。 西凉军主将使人来问,要求占据东城门。 李嗣源允许,本就说好了共治幽州,这时候不能发生内讧。 两日后,忽然来了五千骑兵抵达幽州东城门。 李嗣源吃惊,随后西凉军主将使人告知,来的自己人,海上来的川南军。 来人还告诉,川南军拥有庞大海上水军,能够自南方运载兵力军需,请李嗣源不必忧虑后续的补给。 “海上水军?”李嗣源茫然无知,他从未见识过大海。 来人滔滔不绝的一通解释。 李嗣源明白了,韦文东有备而战,由着他抢占头功。 李存勖意图夺占幽州一席,流于失策, ...... 幽州易主,刘守光杀回,韦文东联军追击,幽州的李嗣源联军阻击。 范阳一战,刘守光大败亏输,歇斯底里的拼杀战死。 幽州兵主要是军心涣散,回军途中跑了三成,对阵倒戈投降的一片一片。 ....... (李嗣源,历史上的后唐第二位皇帝。 李存审,原名符存审,他的三个孙女,分别成为后周柴荣的皇后,宋太宗的皇后,一生与契丹战争百余次,赫赫有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