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七十二章 历史的共鸣,终极预告片(1章求订阅!求月票打赏!) (第1/3页)
,我的艺人天天想退出娱乐圈 咔嚓! 天空里传来一声炸雷。 瞬间,天就黑了下来。 “这不会是下暴雨吧?天气预报说会有暴雨吗?” 一声炸雷吓了迟余一跳,回头往外看,瞬间由白天几乎变成黑夜。 黑云压城! 迟余摘掉眼镜,绕着连廊直到主建筑镜清斋,看一眼园内,黑乎乎一片,竟然没有其他游人。 哗! 倾刻间,大雨就落了下来。 噼里啪啦! 暴雨袭来。 这一场雨,就把迟余困在这个叫做“乾隆小花园”的园里。 虽然方圆说她有伞,但是在这种雨下,她的那种折叠小伞,是基本无用的,因为光是站在廊下,溅落的雨都能溅在身上。 而且还竟有些凉爽到起鸡皮疙瘩。 静清斋是开着的。 里面是皇家气象的装饰,一些匾额上,写着“不为物先”、“三岛和风”、“华清春晓”、“太液云翠”,多是乾隆的字体。 镜清之意,取自物有天然之趣,人忘尘世之怀。 “好大的雨啊。” 方圆来了一句无用的感慨。 “是挺大的雨。” 迟余回了她一句。 历史的共鸣感还没有找到,倒是先找到了雨滴的共鸣感。 这倾盆大雨,迟余就在屋檐下躲着,戴上耳机,声音放到最大,耳边是恢宏激昂的音乐,脑子里想的是那些密密的歌词,眼前是密密的雨幕。 听着听着,有到这雨里淋一下的冲动。 “你在这里等我,我转一圈。” 静心斋内以叠石为主景,周围是亭榭楼阁,以游廊穿联。 堪称是一步一景,一景一名。 《红楼梦》中记述:“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声色。” 静心斋内,便是如此。 八千七百平方米的小园子里,带名字的建筑或景物,便有十二处之多。 迟余从镜清斋转右走,游廊里穿行,过抱素书屋时,瞥了一眼东南角的韵琴室,随后忍住了上石桥上的冲动,再往前走是焙茶坞。 焙茶坞之后,一个九十度的转弯,是罨画轩。 罨画是个很有意思的词,原意是指色彩鲜明的绘画。 晚唐韦庄《归国遥》里的句子,罨画桥边春水。几年花下醉。 明杨慎《丹铅总录·订讹·罨画》里说,画家有罨画,杂彩色画也。 后来,罨画就用以形容自然景物或建筑物等的艳丽多姿。 所以这里的罨画二字,就是指坐在这轩内,可欣赏如画的自然景色。 另有罨画溪,是个溪水的名字,沈周曾沿着罨画溪泛舟,后创作出了罨画溪诗画。 罨画轩往里走,是斜向上的游廊,一直到最高的叠翠楼,叠翠楼上,可以南看北海,以及此时已经完全被雨幕遮住的白塔。 从叠翠楼的北侧游廊向北看,可以看到什刹海。 据说,当年那位喜欢挪用海军经费的老太太,修斋内建筑,并设小火车站,铁轨由中南海经阳泽门沿西北岸直抵斋门。 然后她就在叠翠楼上,北看晚上什刹海的灯火通明、游人如织。 八国联军时,这里是岛国侵略者的司令部,静心斋遭到肆意破坏。 再后来,袁世恺时期,这里大加修缮,作为外交部宴请宾客的地方。 建国后,这里是国务院参事室和中央文史研究馆的办公地,解放后普仪也曾在此办公。 81年,静心斋始归还了北海公园。 迟余想着,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历史的共鸣吧。 叠翠楼直插下来,是画峰室,再回到了镜清庙。 这一圈走下来,音乐声和着雨声,电影的画面叠加着雨幕里的画面,脑海中那些歌词像眼前的游廊一样穿行着。 坐在廊下,看着这满满是江南园林特点的园子,想着它和程蝶衣一样,在历史里鲜活过、沉沦过、风光过,终于又一次鲜活了起来。 它终究要比程蝶衣,多了一些,被动的选择。 倾盆大雨中,迟余慢慢地静下了心,一点一点地,将自己揉进这雨里。 雨不知道什么时候便停了。 黑云压城之后,果然是甲光向日金鳞开。 暴雨后,太阳出来,有彩虹变在天边。 “这彩虹一出来,朋友圈肯定炸了。”方圆说道。 “时间不早了,我们回去吧。”迟余身上暖了一些后,又看了一眼对面的沁泉廊和枕峦亭,稍有遗憾,但也不准备过去。 这场暴雨足足下了两个半小时。 北海公园北的地安门西大街上,还有积水。 “京城这排水系统,还是差点意思啊。”迟余想起来了七月的一次大雨,似乎还出了人命。 “雨势太大,城里好些地方,都被淹了,尤其是那些下行的桥洞,还有车困住了……”方圆说道。 “又是这样吗?” “我母校也是,一到这种大雨,学校里边就是汪洋一片,基本上都能撑小舟了。” “要是偶尔几年一次也就算了,可年年如此,一到夏天遇到大暴雨就这样,我觉得京城的排水系统,确实有些问题。” “可能,那些不太能被大家一眼看见的地方,都不愿意花大力气吧。” “所以,他们就把钱花在了花坛上和绿化带上。” “呃,慎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