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9章 强行军  (第1/2页)
    “哈哈哈……”    看着短毛远去,潞王开怀大笑。    流贼毕竟只是流贼,哪里敢撼动卫辉府。    朱常淓来了兴致,叫人搬出古琴,弹奏了一曲送别短毛贼。    李自成是要去打各路明军,哪有空理会潞王这个瓮中鳖。他已经赶到了四十里外的淇门镇略加修整。    淇门位于淇河、卫河二河交汇处,元朝时为漕运重要转运站。    “运粮则自浙西涉江入淮,由黄河逆水至中滦旱站,陆运至淇门,入运河,以达于京师。”    在当下也是重要的水陆转运码头。    刘宗敏带着小队一个冲刺就奔进了淇门镇。守门兵丁刚回过神,李自成的大军又到了。    “这不是官军吧?”    “你傻啊,没看见镰刀斧头旗?”    “哦,那就是短毛的大顺军?咱怎么办?跑不跑?”    “你傻啊,坐等领赏钱不好吗?”    ……    卫河上的一支北来船队也看到了大顺军,他们急忙将镰斧旗在船头上高高挂起。    时已过午,李自成正在全真观里端着碗边吃饭边听道士讲述“风雪避”、“升仙塔”的故事,船队管事来拜访大统领。    老汉是王重新的本家叔叔,早在去年就见过李自成了。    “老王,路上还顺利吧?”    “托大统领的福,一路平安。”    船上拉的是各种干海菜和腌咸鱼。    早前李自成都把大脖子病给忘了,直到看见一个病患才想起来。    现在可没含碘盐,大脖子病不少见。陆地上有些菜同样含碘,可没人知道啊,所以有些穷人就发病了。    古代中医虽然不知道是“碘”的原因,但是已经摸索出经验了。    东晋时期,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和医药学家葛洪着有《肘后备急方》,“颔下瘰疬如梅李,当用海藻一斤,酒二升。渍数日,稍稍饮之。”    更早的汉代《神农本草经》,“海藻昆布,主瘿瘤颈下核。凡海菜,皆疗瘤结气。青苔紫菜亦然。盖被海之邦,食其惟错之味,能疗之也。”    真不知道千多年前老祖宗们是如何发现的。    得了大粗脖,不能干重活。对象不好找,参军不合格。一代呆,二代傻,三代四代无根芽。    海带、紫菜等在海边是极贱之物,弄成干菜保质期也长,又轻省好运输,李自成就让王重新搞来一些。多少能预防下大脖子病。    吃完不正点的晌午饭,大顺军摘下旗号,急匆匆启程了。后面就要隐蔽行军了。    过了淇门再往东走就是河北大名府地界,卢象升地盘。    不过卢大人现在正忙着驱逐各路捣乱的农民军,等得知大顺军到来的消息,恐怕那时李自成已经兵临城下主动找上门了。    再行三十里是滑县道口镇,商业重镇。李自成没敢大摇大摆进去吃道口烧鸡,低调的绕过滑县,又跑了十里地才在一个小村子扎营。    一日狂奔一百八十里,人困马乏。    如果附近有堪战的明军,李自成如此行军就是找死。    行军不是游山玩水,光赶路也不是全部,重要的是走到战场还要去砍人,对体力消耗是极大的。    后世那支铁脚板队伍“强行军”标准为日行100里。当然,如果有必要,他们可以负重两昼夜强行军300里。    论耐力,人比马强。论精气神,人比马更强。    后世对作战时体能的要求相对并“不高”,能趴着打枪就够了。现在不行。    《孙子兵法·军争篇》——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意思是说,白天黑夜不休息地赶路,急行军百里去争利,只有十分之一的士兵能跟得上脚步,而且上中下三军主将可能会被敌方俘获……    可见古代行军百里没问题,但行到地方就打仗是绝对不可以的。    李自成现在跟孙子那会儿差不多,强行军后他面对的局面可能是要挥舞着大刀片砍人,所以到达战场时必须要留有足够的作战体能。    所以,他带轻骑兵狂奔一百八十里几乎就是极限了。而且还不能天天如此。    所以,中国古代正常行军速度大多是一天走三四十里。带着后勤辎重肯定走的慢,而且吃饭、寻水、扎营等都要花费大量时间。    ……    天慢慢黑了下来,一支骑兵队伍打破了温庄的平静生活,顿时鸡飞狗跳。    村里唯一的乞丐泪眼婆娑,“老天爷,你们终于来了。再耽误两天老子就要饿死在这里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