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四十一章 公诸天下 (第1/1页)
李文武冷笑一声:崔郎中,那你说,要怎么样才能相信本王的话呢? 这很简单,就请秦王殿下当着陛下的面立下军令状。如果殿下不能平息蝗灾,那就是祸国殃民的大jianian臣。到时候就请殿下自绝于陛下面前好了。 大胆,放肆! 长孙无忌厉喝道:胆敢在陛下面前如此攻击皇子,崔宇你有几个脑袋可以掉的? 齐国公,本官只是在就事论事而已。你又何必如此激动呢,难道就因为秦王是你的外甥? 崔大人,注意你的言辞,你可是当着陛下的面说这些话的。 杜如晦忍不住出声提醒道。 陛下,臣担心灾民所以有所失言,还请陛下宽恕。 无妨,崔爱卿也是为了百姓才会这样。 李世民摆了摆手,表示不是很介意。 崔大人,你的意思我明白了。你是不是就是想说,如果本王治理不了蝗灾,就要自尽? 哼哼,这是殿下自己说的,下官可没说。 典型的又当又立,李文武撇撇嘴:那话又说回来了,如果本王真的做到了呢,崔大人何以自处? 你说让我治理不了蝗灾就去死,那如果我做到了的话,你该怎么办? 如果殿下真能大发神威,救黎民百姓于倒悬,下官愿意以项上人头向殿下赔罪。 不够。 不够? 你区区一个吏部考功司的郎中,才是个从五品上的官,凭什么跟本王赌命? 这崔宇的虽然只有从五品,可吏部考功司郎中那是天下第一等的肥缺,他也就是因为出身自博陵崔氏的嫡系,本身又有能力,这才能占据这个位子。 不过就算再重要的职位,和李文武这个秦王比起来,那也是不够看的。 崔宇深吸一口气:秦王殿下想让下官怎么样呢? 那个……本王让你去刺杀颉利可汗,你能做到吗? 下官做不到。 那联合薛延陀,南北夹击突厥,崔大人做得到吗? 这个……下官也做不到。殿下,下官是文官,于军事上并无涉猎。 哦,这样啊?那你写一篇可以媲美三字经的幼,童启蒙文章也可以,这是文官该做的,崔大人应该能做到了吧? 百官人群中传来一阵哄笑声。 崔宇的脸都涨红了:这李文武就拿他做不到的事情来说,这也不能怪他啊! 三字经那可是被颜之推都赞不绝口,称为可以与四书五经并列的,他崔宇何德何能,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来? 李文武讥笑道:你武也不行,文也不行,合着你什么都不会啊? 陛下,臣有一事不明,臣不知道像这种不学无术的人是怎么当上考功司郎中如此重要官员的。 竖子安敢辱我? 是你先辱本王的,你区区一个五品官就想和本王赌命。如此不知好歹,不懂尊卑的人,本王只不过是正当防卫罢了! 殿下,陛下面前请莫做口舌之争。 官职最大的礼部侍郎崔同建沉声道:就请殿下先说出一个条件来如何? 李文武笑道:好,崔侍郎这句才叫人话。 他一句话骂了崔同建和崔宇两个人,也就崔同建自认涵养高才没当场翻脸。 如果本王赢了,你们博陵崔氏就交出家传经学,怎么样? 崔同建怎么也想不到李文武居然会提出这样的要求来,那家传经学可是他们博陵崔氏赖以立身的根本。 一般人就是想要看一眼都得投效于崔家,现在李文武让他们交出来,那分明是等于断了崔家的根本。 这么说,崔侍郎是不敢了? 不是不敢,只是这经学乃是我崔家之根本,绝不能落于不相干的人手上。 崔侍郎你误会了,本王对于你们崔家的经学根本没有兴趣。那些东西对我来说就如同粪土一般。 不等崔同建动怒,李文武就接着说道:本王要你们做的,是一旦本王赢了,你们就要将家传经学向天下士子公开。 向天下士子公开? 不错,也就是把你们的经学交到国子学和太学来,只要是国子学生还有太学生,就可以学到。 而且你们放心,朝廷会说明白,这是得自你们崔家的经学,不会贪天之功的。 李文武的话让崔宇懵逼了:要我们的经学,你也不是想要据为己有,就是想要公开?就连名声你也不要,那你图的是什么呢? 崔宇不明白,可不代表崔同建也看不透其中奥妙。 他只不过略微一考虑,就明白了李文武的险恶用心:这不仅仅是要断我崔家的根,而是想从根本上解决掉所有门阀世家啊! 门阀世家现在虽然不掌兵,手里没有兵权了,可依然能成为唐朝皇帝的心腹大患,那就是因为他们占据了官员的上升通道。 想要当官一是靠举荐,一是靠科举。 举荐自不必说,这一向是门阀子弟的进身之阶,而科举则是另一个十分重要的晋升通道。 而知识大多都掌握在各个世家手中,他们都有着对四书五经的注释权,也就是最终解释权。 他们说圣人的这句话这么解释,那就必须是这么解释,哪怕皇帝来了都不管用。 如此一来,掌握官员的晋升还不是他们说的算? 而李文武此举就是想要打破这种垄断,真正的把知识面对所有士子公开。 如果真的这样做了,识字的人多了,那这些门阀世家还能有现在的地位了吗? 就好像前世兔子刚刚成立的时候,就是一个中学生都算得上是高等知识分子。 可到了几十年后,几乎遍地的大学生,就连扫厕所的都要求大专文凭了,那谁还能在乎一个中学生了? 崔同建看的很透彻,李文武此举就是想要给所有的门阀世家挖坑,然后让他们自己跳进去。 怎么样,崔侍郎,敢不敢和本王打这个赌? 本王解决不了蝗灾问题,当场自尽;如果能解决,博陵崔氏就将家传经学公诸天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