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深山里的明珠_第一百四十三章 杀和尚为父雪耻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四十三章 杀和尚为父雪耻 (第5/5页)

上山去帮忙。因为到期做不好就是杀头的罪。

    小雨站住,拿出一瓶水喝了一口,继续说:县太爷,看到老百姓也的确是尽力了,就是把他们都打死,也同样无济于事。在县太爷,和官兵,老百姓,黔驴技穷的地瘫倒在山坡上时。

    突然从山下走来一位白发老头,他在大家面前悠闲地溜达了一圈后,来到县太爷面前,带着嘲讽的口气,笑着说“唉!蠢才啊,蠢才。拉不上去,不会往下拉吗?”

    县太爷听到后更生气了,本来就急得要发疯,就呵斥道“哪来的刁民?往上拉还拉不上去,还要往下拉。简直就是戏弄本官。”

    就大声的对衙役们喊道“来人!把这刁明给我拿下,打他一百棍。”

    可是一转头,白发老人就不见了。

    大家都很震惊。县太爷知道这个老人可能是个神仙。而后,他就想着老神仙的话“拉不上去,就往下拉。”不住地念叨着,最后站起来试着向下拉。折腾了许久终于明白,就这样很顺利地把材料都运上山去了。”

    后来又为砖瓦犯愁,这么多砖瓦,什么时候才能让老百姓背上山去?如果到期做不好,自己就人头不保。

    县官就让许多老百姓过来,让他们往山上运砖和瓦,几天下来,不但没运多少?还引起了老百姓的反抗。没办法,工期很紧,县官就用雷霆手段,让手下的人抽打百姓,附近的村民叫苦连天,地里的庄稼也都荒芜了。

    就在附近村子,有一个十岁的放羊的娃,看着那些背砖瓦的老百姓,累死累活的先不说,还经常被官差打得皮开rou绽,早就看不下去了,就找到县太爷,对他说“如果我能,把你用的砖瓦都运上山去,你会奖励给我多少银两?”

    这次县太爷很冷静,因为人在危难时,很小的希望,说不定就是救命的稻草呢?就看着这孩子说“纹银一千两。”

    小孩一听也很震惊,就说“好,还必须把老百姓都放了。”

    县太爷想,能运上去,还留着他们做什么?就很干脆地答应了。

    小孩让县太爷写下字据,并签字画押后,就把自己家的羊群,和几个村子放羊的小伙伴们都招呼过来,每只羊身上绑上砖瓦,赶着羊群上山。就这样,很快就把材料运到山顶,山上的设施也按时盖起来了,皆大欢喜。

    小雨讲完也快到山顶,等着他们三个反应过来,竟然没有感到累,就登上了山顶,简直太奇妙了。

    “哈哈,我知道了,拉不上去往下拉,他们使用的是滑轮组。”小辉恍然大悟地笑着说。

    马良给了他一个白痴的眼神,说“大哥,那时哪来的滑轮组啊?是利用定滑轮的原理,把绳子绕到树上,向下拉,因为上上拉,脚下使不上力。往下拉,就不一样了,脚下就能吃住力。不懂就少说话,很容易暴露出你的智商问题。”

    郑辉听后想了想,也明白,滑轮组当时是不会发明出来的,可是马良的话也忒伤人了,狠狠地白了他一眼。

    到山上,他们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三人好奇地到处看着,走上台阶,来到弥勒佛的身边,还很自恋的和大佛合影。

    马良还很自豪地抚摸着弥勒佛的大肚子,又摸了摸了自己的肚子,笑呵呵地说“大肚能容,可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说完摸着大佛那庞大光滑的肚子笑着说“哈哈,这样的肚子,还真能容事呢。”

    小辉不屑地看着他说“嗯,你就是个逗比。还容事呢?你那肚子能容的全是草包。”

    小辉说完,马良就开始在山上一个跑一个追,山顶上就传来了,叫喊声和大笑声。给这安静的清晨带来了久违的欢声笑语。尤其是马良就像大猩猩似的,跑起来既笨拙又滑稽。

    在下山时,小雨怕他们两个大胖子,再一不留神跌下上,就让李红和田慧在他们前面,自己就在他们身后,如果出现状况,就会随时出手。

    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我们这两位大胖子,上下山都不容易。走了三分之一,就已经累的筋疲力尽,每走一步都在大喘气。小雨也能体谅,他们轻易不活动,何况爬山了?、

    今天的运动量不算小,尤其爬山更加费力气。

    马良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艰难地说“大,大,大姨!再讲个故事吧?听着故事走着不觉得累。”

    小雨和田惠,李红听后相视而笑。

    李红调侃地说“怎么有点像宝宝睡觉时,要唱摇篮曲一样呢?”

    听完这句话,他们自己也没皮没脸地裂开大嘴笑起来。

    小辉给马良一个白眼,好像是在说‘别说认识我,丢不起那个人。’

    小雨听后,想了想说:好,我就再给你们讲一个。

    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封建礼教很是严格。有这么一家人,父亲早逝,只剩下孤儿寡母两个人了。母亲也就是二十几岁,不但美若天仙,还做得一手好针线活。就靠着给人家,洗洗涮涮,缝缝补补地挣些钱凑合着度日。男孩长到十岁,生活就更加艰难了,因为小男孩的饭量大了,也想去上学,费用就不是少数。

    年轻俊俏的寡母,为了给孩子挣到学费,白天晚上给人洗洗补补得就更加辛苦。

    在他们家的西面有一条小河,河的西面有个寺庙。庙里有几个和尚。主持知道河的这边的孤儿寡母很可怜,就把庙里的僧衣,洗洗补补的活都交给这个母亲。很快就这样挣够了学费,男孩也能去读书了。

    这个寡母那时也就是三十多岁,长得很漂亮还心灵手巧,每次都把衣服洗得干干净净,缝补的针脚也非常细密,得到了寺庙的和尚们的赞誉,也会多给她一些钱。

    就这样,一年复一年,五冬六夏,这位母亲都会在这条河里趟来趟去。一晃就是十几年,这个男孩长大了。

    他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所以成绩一直很好,庙里的主持也听说这个男孩非常有上进心,常拿一些香火钱给这娘俩,希望攒些钱后,让这个男孩去考取功名。一来二去的,这个寡母和主持有了夫妻之实,这个孩子心里也明白,但是什么也没说什么。再后来就传出风言风语,男孩也都知道,还是什么也没说。再后来这孩子还真得考上了状元。

    一年后,男孩娶了一位大臣的女儿,风风光光地回家探亲。

    回到家乡想把母亲接走,以后就给她养老送终。可是母亲不愿离开。男孩没办法,知道母亲离不开寺庙里的那位主持。男孩知道母亲春夏秋冬地趟河去庙,就命令当地的县官在河的上方修上了一座小桥而后离开。

    很多年后,母亲去世了,男孩回到老家办完母亲的丧事。就派人去庙里杀了那个主持。临走时,在小桥上写到“修小桥为母尽孝,杀和尚为父雪耻。”

    故事讲完了,他们一行人也来到了山脚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