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三十四章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第2/2页)
可他从未听过这些秘闻,丝毫不知还有这样的大事发生过。 这就看出家中传承的重要了。 冯家只是普通乡宦之家,即使他父亲曾在南京兵部任职。 可对都中的大事,显然并无太多了解。 尤其,冯父早早离开人世。 就算知道也来不及,或者没必要,对冯一博说这些。 “十三年前,义忠亲王谋反,于铁网山布局刺杀太上皇,虽然失败身死,可太上皇也因此重伤,才匆匆传位给当今圣上。” 十三年前,天泰帝禅位。 当今登极大位,于次年改元景顺。 冯一博知道这事,但并不知道原因。 没想到还有这样一桩秘闻隐藏其中。 可是…… “难道宁府……也参与刺王杀驾了?” 不对啊! 冯一博说完就绝对不对劲。 若是贾敬参与刺驾,现在早就该抄家灭族了吧? 果然,李守中听到他的问题,轻轻摇头,道: “贾敬虽然没有参与,可太上皇登极后,他和义忠亲王还有走动,若是真查下去,怕也很难脱清关系。” 开国勋贵和皇家都起于金陵,难免沾亲带故。 就算义忠亲王失势,有些来往走动也正常。 但义忠亲王策划刺杀皇帝,若是成功自不必说。 可他失败了,那这事就没那么简单了。 怕是要牵扯无数! “不止是他,四王八公之中,半数都因此事受到牵连。” 果然,怪不得开国勋贵很多爵位降得那么快! 冯一博一直以为,是太上皇有意为之。 削减勋贵的影响和权力,是每个合格的帝王登极后该做的。 没想到,他竟然猜错了。 搞了半天,不是皇帝的手段。 而是被人牵连! “贾敬当时也怕连累家里,从此辞官让爵,自囚于会真观中,听说每年只除夕当日回来祭祖,其余一概不闻不问。” 当初可卿这个嫡孙媳妇的“葬礼”,贾敬都不曾参与。 只托人说了一声,留在山里修道。 冯一博还以为他真醉心于此,想寻求长生。 没想到,贾敬的确追求的解脱。 但显然不是修仙,而是为了家族。 “四王八公之中,被此事牵连的,也或是自囚,或是换人降等袭爵。” 即使如此,四王八公依旧不可小觑。 可想而知,当年他们的派势多强。 冯一博没想到,自己接触的还是“削弱”版的。 就算这样,也把他弹劾下野。 可见四王八公在朝野的根基有多深了。 “而且,如今他们都对忠顺亲王都敬而远之,不敢有一丝关联,也正是因为此事。” 怪不得! 冯一博之前还奇怪,贾府等一众勋贵,为何不与忠顺亲王走动。 他以为是忠顺亲王掌握龙鳞卫,不与他们往来。 没想到竟然也是因为这事! “另有史家长子史鼏,在铁网山为了救驾身陨,才有了如今史家的一门双侯。” 史家长子史鼏,正是史湘云的父亲。 湘云比黛玉小一岁,今年正好十三岁。 怪不得她还在襁褓中,就被养在叔叔家里。 原来也因此事而起! 怪不得开国勋贵中,就史家与别人不同。 到了现今也依旧受到重用。 史家两位侯爷都是封疆大吏,不声不响的镇守一方。 “原来还有这等秘闻。” 冯一博听到这里不由感慨一句。 都说荣府多纨绔,没想宁府倒是更厉害。 竟然还牵扯到了造反之中! 这么一看,贾赦纨绔,贾政迂腐。 最多就是让贾府逐渐衰败,却无传承之忧。 而贾敬虽然优秀,却差点撅了贾族的根! “所以,恩师怀疑贾敬之死……” 显然,冯一博问的是太上皇。 若贾敬当年真的牵扯到刺杀之事,那太上皇就有理由弄死他。 也有这个实力让他死的悄无声息。 可是…… “没有必要。” 李守中摇头,直接道: “若是那位想让他死,他早就死多少次了。” 顿了顿,又补充道: “估计是他自觉罪孽已满,吞金自尽了吧。” 冯一博闻言,却不这么认为。 太上皇被刺杀重伤,还因此禅位。 说不得这些年也没放弃调查。 稍有牵扯,直接弄死都是轻的。 若找到了证据,抄家灭族也未可知! 从书房出来,冯一博心中还在消化这些秘闻。 这就是有根基的好处,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保命。 看来他要和四王八公,尤其是降等袭爵的人家要保持距离了。 只要太上皇还在,说不得谁被牵扯出来。 这就是一颗颗定时炸弹! 他一边想着,就到了尤三姐儿这边歇下。 说了两句宁府那边的情况,又关心几句二姐儿的情形。 尤二姐儿怀孕已逾三月,妊娠反应渐渐停止。 现在每天按照冯一博的要求。 rou蛋奶、蔬菜水果等,一应俱全的供应着。 但又不敢让她多吃。 这是因为,这时候生孩子全靠自己。 不吃容易缺少营养,吃多了却可能要命。 孩子若是在肚子里养得太大,就会难产。 同时冯一博还让她适量保持活动量,避免身子太虚。 这边两人说着说着,尤三姐儿就缠了上来。 jiejie有孕,让她心中难免有些攀比心理。 一夜缠绵不再话下。 到了初四,贾珍扶灵回府。 一路上丧仪昆耀,宾客如云。 自铁槛寺到宁府,夹路相看的何止数万人! 其中有嗟叹宁国先祖荣光的,也有羡慕宁国如此派势的。 又有一等酸腐读书人,说是“丧礼与其奢易莫若俭戚”的。 总之,路人议论纷纷,都说道着贾府。 至未申时,灵柩终运至宁府,停放在正堂之内。 都中各府都有人来。 供奠举哀已毕,亲友渐次散回。 冯一博心中记着李守中的叮嘱,不想多留。 过去凭吊一番。便匆匆告辞。 一时,只剩贾族中人。 分理迎宾送客等事。 一众贾府近亲,都还在孝慈县没回来。 只宝玉带着几个小字辈在此陪祭一阵。 贾珍、贾蓉两父子,此时为礼法所拘。 不免也在灵旁藉草枕块,恨苦居丧。 人散后,宝玉便直接回了荣府。 贾珍父子则去后院寻小妾们玩乐去了。 【今天这章宁府旧事的解读,可还符合大老们的预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