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一十九章 以爱国之名,慷他人之慨? (第2/2页)
“这是‘以爱国之名,康他人之慨’,可真是好算计啊!” 东海郡打生打死,把一半好处都给了大魏。 这些人还不知足? 真是为了大魏,他们怎么不把自己的身家捐了? 何况,即使把东海郡的利益让出来,最后不过便宜大魏的官僚阶层。 毕竟汇票和新钞都是大额纸钞,平民百姓涉及到的少之又少。 为了大魏,苦一苦这些官僚怎么了? 凭什么让东海郡为他们买单? 就如之前说的那样,冯一博确实对大魏这个中原王朝很有归属感。 但他的归属感,或者说“忠心”。 不是对一家一姓的封建王朝! 更不是趴在王朝身上吸血的阶层! 而是炎黄子孙传承不绝的华夏文明! 是多元一体的种花民族! 如果有需要,他可以散尽东海之财! 如果有需要,他也可以抛头颅洒热血! 如果有需要,他什么都愿意! 但前提,那是在整个民族遇到危机的时候。 而不是那些名宦世家和皇族宗室,几家几姓的危机。 古代大多王朝的根基,都是小农经济。 这就注定了,底层百姓大多自给自足的规律。 汇票和新钞最多延伸到商人那里。 再往下,他们可能一辈子都赚不到一张面额最小的纸币。 甚至,说句不好听的。 很多百姓连银子都不一定见过! 虽然,说普通人家每年的花销在二十两左右。 但这个二十两只是一个估值,而不是现钱。 这其中包含一家人的衣食住行,所有的吃穿用度在内。 其中的吃穿就是大头,也就是米和布的价值最高。 真正见到的现钱,可能就是几串铜钱。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这句话,适合所有古代王朝! 对于“遍身罗绮”之人,冯一博可同情不起! 李守中见他杀伐之气又显露出来,担忧的叮嘱道: “后日朝堂上,你万万不可这般态度!” 他虽然在朝中没有表态,但心里其实也希望东海郡能让出这份利益。 说来说去,李守中也是这个时代官僚体系的一员。 他为人端方,忠心于大魏。 理所当然的会为大魏朝廷着想。 自然不会像冯一博那样,真的将家国民族分的那么清楚。 他的思想里,都是宗法社会的根基。 家是小国,国是大家,父为家君,君为国父。 也就是所谓的“君父同伦,家国同构”。 这样的格局不能说不对,只能说是时代的限制。 所以他其实担心的,根本不是庞大利益的归属。 而是这个徒弟为了东海郡,会和朝中各方势力叫板到什么程度。 先前听他说,东海郡可能会独立。 李守中对此很是纠结。 他既怕徒弟硬来,以后在朝堂再无立足之地。 又不想东海郡被逼反,从此脱离大魏。 这样的纠结,也是他两次强调“态度”的原因。 其实,冯一博的杀伐之气确实很重。 但却与利益划分无关。 可若冯一博的态度重了,最后可能就不好收拾了。 朝中无数势力都关注着此事的进展。 可以说,除了新贵那边。 所有人都期待着,能分润这旁大的利益。 只要能全都归国库,最后受益的就是他们! 可冯一博此时,却似乎并不担心。 听到李守中的叮嘱,他还笑了笑,才道: “恩师放心,我心里已经有数了。” 李守中盯着他良久,最后还是忍不住道: “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什么意思? 冯一博一听,不由微微皱眉。 这是警告我别不知天高地厚? 好在李守中又继续道: “凡事亲历是好的,但不能为了丈量山高地厚,纵身一跃。” 这话连起来,乍一听。 像是告诉他,遇到凡事不要着急。 不知道山多高,就去登山。 不知道地多厚,就去临渊。 但不要急于一时,纵身跳下去丈量。 可实际上,却又是在说。 不知天高地厚不可怕。 但为了丈量天高地厚,把自己搭进去就没必要了。 不管是哪一种意思,都是恩师的教诲。 冯一博闻言,就笑对道: “做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方不负夫子教导。” “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出自《论语》,说的是一个守门之人对孔子的评价。 【鉴于大环境如此,本站可能随时关闭,请大家尽快移步至永久运营的换源app,huanyuanapp】 李守中一听,就知道他心意如铁。 当他叹息着摆了摆手,不再多言。 有时候,有些事。 亲如师徒也只能点到为止。 师徒俩最后的话,听着像是在打机锋。 实则就是不想让对方下不来台。 李守中是良师,自然知道这个道理。 该说的信息都已经说了,该劝的也都已经劝了。 再说下去,对师徒俩都不好。 冯一博也是好徒弟,自然也明白恩师苦心。 两人都已经表明了心意,他就起身告辞。 这边的秘谈结束,冯一博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 以他的聪明,自然听出了李守中的弦外之音。 他也明白,后日朝堂之中。 必然要面对群情鼎沸。 情势不容乐观,还在他的预料之中。 但纸币超发的事,与议和条款的事联系起来。 还是让他稍稍有些措手不及。 这两件事一旦联系起来,可能导致的后果就是。 皇帝和内阁也大概率会偏向于吃掉所有利益。 内阁是新党为主,显然是想吃干抹净。 不然恩师不会对他说那么多。 就是不知道,东海郡在景顺帝心里的份量。 若是他将东海郡,还有这次议和吞下的胖子岛。 这些海外飞地当做他开疆拓土,可以名垂青史的大功。 那冯一博觉得,这事还有很大的cao作空间。 最后应该很容易达成一致。 可若景顺帝宁愿放弃海外,也要先吃下倭国的全部赔款。 那这事解决起来就会很麻烦。 不过,他也只是有些担忧。 但不管景顺帝怎么想,冯一博也不会坐以待毙。 管他是纸币超发,还是单纯觊觎利益。 只要是想从自己嘴里夺食儿,就要看看他的牙口好不好了! 一边走,心中还在盘算着这些糟心事。 不知不觉间,冯一博就到了尤二姐儿院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