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三十章 滑头和双宿【6000字】 (第2/3页)
要说的是利益划分。 可他一张口,还是忍不住先道: “你到底学的是程朱,不要对程朱心存偏见,圣人微言大义不假,但不是谁都能随便解读的,朱子的注释就够研究一辈子了。” 张松越本身就是理学大家,不然也不会成为帝师。 研究一辈子理学的人,哪能容忍小辈在他面前说程朱的不是? 若非身份所限,还有场合不对。 张松越甚至想要好好教训一下这个竖子。 忠告了两句,他就想继续谈条款的事。 可冯一博闻言,顿时连连摇头,叹道: “老师您可错怪我了!” 他一脸委屈的看着张松越,解释道: “我对程朱没有偏见,只是对现在学程朱的人有偏见,因此才想借其他学派,将现在读书人都拉回正轨。” “哦?” 明明感觉到对方又开始东拉西扯。 可这番话让张松越这个“学程朱”的人,还是不由来了些兴趣。 “我举个例子老师就明白我的意思了。” 冯一博见他好奇,心中微微得意,但表面上依旧一脸的担忧,继续道: “《周礼》有云: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这六艺人人都知道是‘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乐、射、御’更是大艺。” 张松越闻言微微皱眉,有些不明所以。 先是《大学》,又是《周礼》。 二者倒是有点关系,都是出自三礼。 可他左右横跳,到底想要说什么? 而一旁刘正闻言,却又若有所思的模样。 这番话显然触动了他平日的一些想法。 若是朝中多些君子,他也不会受到各种各样的牵制,导致什么都做不成。 冯一博观察着两人的神情,继续道: “那老师可知,如今学子除了大艺中的礼,还有小艺中的书勉强过关,其余还会什么?” 张松越这才知道他在说什么,却又不明白他要说什么。 而刘正闻言,则是想到了什么。 一时眉头紧锁,却没有一个答案。 好在,冯一博也不等两人有什么回应,就自问自答的道: “他们还会琴、棋、画,对了,还有嫖,所以现在的六艺真的是与时俱进,是不是该改成‘礼、嫖、琴、棋、书、画’?” 这话说的实在是太难听了,几乎把如今的读书人骂了个遍! 说来,琴倒还能勉强可算是乐的一种。 可“射、御、数”这三艺,现在的读书人几乎已经彻底放下。 别说射箭,就是算是射到墙上,很多肩不能担的读书人都有些乏力。 也别说驾车,就是骑马都没几个人会。 出门好似大姑娘一样,坐轿的倒是越来越多。 为何这个年代会有娈童风气? 还不是一群男人比女人文弱,女人还像女人? 真正的基因问题,终究是极少数。 大多就是受到环境影响的心理因素造成的。 而这个环境,有一部分就是社会舆论导向。 可这个时代的舆论,不就在读书人手中吗? 至于数学,除了个别有闲的作为爱好,会钻研一二。 也只有管账的能会一点皮毛。 当今读书人,真是应了“一心只读圣贤书”。 可惜,他们对圣贤的理解太狭隘。 只认文圣一个,还只研究一个程朱学派。 圣人传下的君子六艺都断绝了一半。 这番话说得已经很过分,可冯一博还觉得不够,又火上浇油的道: “这个顺序可能还不对,礼和书可能都应该排在最后。” 言外之意,就是:嫖、琴、棋、画、礼、书。 真把嫖放在“君子六艺”中,还放在榜首。 孔子的棺材板可能都压不住了。 张松越听了心头火起,顿时皱眉质问道: “你觉得,这是学程朱的原因?” 冯一博听到质问,连连摇头道: “学生自然不敢怪程朱,要怪也怪如今的文弱风气。” 其实这事还真不怪“程朱”,要怪也怪文人双标的风气。 大概是自宋朝开始,形成的一股歪风。 拿嫖妓举例来说。 平民嫖妓,被人知道了,就是不走正路,不要脸的东西。 大家都会觉得,这人不是正经过日子的。 要是天天去嫖的,私下可能被人说嘴,甚至有点看不起。 而商人、勋贵等嫖妓,就是不懂风月,狗嚼牡丹。 在文人嘴里,不是不学无术,就是纨绔子弟。 偏偏文人嫖妓,就成了风流雅事。 这些人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都是嫖,还分什么高低贵贱? 你要真是个柳三变,也就罢了。 好歹能能助人扬名。 可明明是附庸风雅,做的诗也毫无灵气。 不少本就是穷酸,也不多给钱,就想着玩花活? 还有一些仗着有一点墨水,直接就奔着白嫖去的。 甚至有更不要脸的,还想让妓子倒贴,自己拿钱赎身做妾! 真是资本家听了都想哭。 可怜很多妓子被花言巧语欺骗,最后却大多人财两空。 杜十娘就是不就如此? 真正通透的妓子,不如接商人和纨绔的活。 大多都是钱多事少,直奔主题。 君子六艺,如今大多只存在于书面。 实际却被读书人弃之不顾,甚至嘲笑骑马射箭的人是莽夫。 “如今君子六艺被抛于脑后,长此以往,靖康旧事都难免重演,真的是老师希望看见的吗?” 张松越见身边刘正一脸的认同,顿时皱眉道: “你说不是学派之争,那说这些到底是什么意思?” 冯一博早有准备,闻言便笑了笑,长身朗声道: “我辈读书人时候重拾君子六艺,一改文弱风气!” “我辈读书人当立志为国,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我辈读书人当人人如龙,重塑风骨!” 这一键三连,听的人热血沸腾! 张松越沉吟了一下,却泼冷水道: “说的轻巧,即使强盛如公羊,如今不也没落已久?” 公羊学派确实强悍,甚至有人说: 历朝皆以弱灭,独汉以强亡。 这与公羊学派的思想也不无关系。 “朝代兴衰更替,学说为何不能更替?” 冯一博闻言笑了笑,又看着刘正道: “何况,我做不到没关系,只要我想办法起个头,就会有千千万万有识之士前赴后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