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六十七章 改良,改革,革X (第2/2页)
缓解阶层之间的矛盾。 说白了,就是将既得利益群体的部分利益拿出来重新分配。 拿得少的,或者说,为了不引起动荡,尽量只拿最不合理的部分。 在不改变现有分配方式的前提下,让既得利益群体少吃点。转 这就叫改良。 拿得多了,既得利益群体肯定不愿意。 两边最后要是掀起武装斗争,那就要命了。 如果最终的结果,是彻底打破原有分配模式,出现新的分配模式。 玩的是既得利益群体的命,所以就叫…… 革x。 而想在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拿得不多不少。转 让既得利益拿出不合理的部分,进行重新分配,并将不合理的分配方式加以修正。 只对不合理的部分修改,变革。 就叫改革。 所以,改革问题既是阶层问题,也是利益问题。 那么,在“志同道合”这四个字的背后,就还隐藏了四个字。 那就是…… “利益一致。”转 听到冯一博的话,陈勤之不由怔了一下。 随后,他的眉头紧锁? 显然他想到了“志同道合”,想到了“选贤任能”,甚至想到了“众人拾柴火焰高”。 可他想到了很多可能,就是没想到冯一博的答案是这四个字。 稍一琢磨,差点拍案叫绝。 但再仔细想想,却又坚定的摇了摇头,道: “以利益聚人心,那样的改革不过是换下一批人,又上来一批人罢了。”转 儒门向来羞于谈“利”。 陈勤之虽然知道治理国家离不开利益二字,但他还是认为道德才是真正的基石。 他认为,以利益聚集的群体,最终的目的也是利益。 这样的改革,显然只会更糟。 而听到这样的评价,冯一博却丝毫不慌,笑道: “改革改革,自然就是改旧革新,不论新旧,都要有人管理,所以只要换下一批人的同时,立下新的规矩,再缝缝补补,不就又是几百年?” 他想要的改革,自然不是王安石那样费力不讨好的方式。转 在他看来,王安石就是在错误的社会环境下,有一颗革x的心,努力做着改革的事,用的却多是改良派。 这位拗相公想要的,远比能做的多太多,能做的又用错了人。 这可能就是王安石失败的原因吧。 北宋时期仁宗无后,致使帝王世系改变。 接任的英宗面对曹太后和韩琦、富弼这样的组合,被压的死死的,完全无法掌握话语权。 好在,宋英宗很快就没了。 可惜的是,他儿子神宗登极也不比他的处境好多少。转 他面对韩琦的时候,韩琦已经是三朝元老。 主弱臣强局面,让“心有大志”的神宗急于做出一些改变。 他需做点什么,才能确立自己的地位。 好在,他这个时候能做的很多。 北宋当时的政治、经济、外交等等,就没有没问题的地方。 别的不说,只“三冗”,西北二虏,再加上严重到畸形的土地兼并。 这三座大山,各个都有动摇社稷的可能。转 这个时候,神宗,或者说大宋,就需要一场变革。 王安石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启了变法。 看起来,社会环境好像到了可以变法的时候。 可惜,神宗空有大志,却没有决断。 一个优柔寡断的君主,是不可能支撑起一场变法的。 现在的大魏,除了国土大一些,其余各种问题比起大宋没好到哪去。 可恰好是幼主登极,代表皇权的太后就是冯一博的人。转 这个时候,不正是改革的大好时机? 让大魏变得更好的同时,也能获取更大的话语权。 不管为了她们母子,还是为了自己。 何乐而不为? 听到冯一博的话,陈勤之哂笑道: “没想到,侯爷还懂针线活?” 面对这样的嘲讽,冯一博只当清风拂面,笑道:转 “毕竟阁老这样老成持重,一心为国得人太少,若无利益关联,怕是难成大事。” 这番话一出,陈勤之脸上的笑容逐渐消失。 是啊! 道德可以用来约束自己,却无法约束别人。 王介甫何曾不是毫无私心,一心为国? 最后却众叛亲离,落得人人喊打。 这背后的原因,岂非就是“利益”二字?转 冯渊虽然年纪轻轻,看似还有些急功近利,又搞了一些歪门邪道。 可若较真起来,这样的做法未必不能成功。 到了内阁这个层面,自然清楚凡事都有利益牵扯。 只是一直以来的思维惯性让他有些难以接受? 现在想想,若是自己早些年明白这个道理,是不是就不用等到现在? 想到这里,陈勤之开始正视起冯一博的建议。 他一脸郑重的问道:转 “你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听到这话,冯一博就知道事情成了一半。 他立刻也收敛笑意,郑重的答道: “改革所为,无非国富民强。” 这个答案就是老生常谈,没有什么新意。 陈勤之听了难免有些失望。 可冯一博接下来的话,却让陈勤之为之动容。转 “我希望的很简单,只要大魏家家仓禀实,人人衣食足,法不阿贵,强不挠曲。” 说到这里,他露出一个怀念的笑容,有些感慨的道: “这个目标可称之为,小康。” 这是一个令人向往的辞令,可惜这个时代没人能完全理解。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这是《诗经》中的句子,陈勤之自然知道。 对于这个词,他的理解无非是让百姓过得安乐一些。转 让百姓过得好,对于改革来说,自然无可厚非。 可联想到冯一博前面两句,陈勤之叹道: “你这话是法家的。”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这一句出自《管子》,其中意思就不赘述。 “法不阿贵”是韩非子的思想。 用现在话说,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转 这两位,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陈勤之就是听了这个才有些色变。 冯一博闻言,笑了笑,道: “不管法家还是儒家,利国利民就是好学说。” 说到这里,他轻笑两声,道: “想必阁老这样的大儒,早就融百家之长为己所用,定然不会囿于门户之见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