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八十四章 货币风波 (第1/2页)
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春闱意气发第三百八十四章货币风波若全天下的金银都铸造成金银币,朝廷就凭空多了两成八的钱! 这可是全天下所有钱加在一起,总和的两成八! 这是多少钱啊? 若真能做到,大魏未来几十年都不会缺钱了吧? 这一刻,赵舜君甚至开始思考着,能不能用五钱银子当一两花。 这样不就能多出一半来? 而且比起纸币,这样类似五铢钱的做法会不会更容易让人接受呢? 更何况,他当初定下的新钞…… 而听到赵舜君的建议,珠帘后的元春显然也松了口气。 这件事,毕竟是当初冯一博定下的。 若是真的追究起来,难免是一笔湖涂账。 随后,她不置可否的问道: “几位阁老觉得此事如何?” 陈勤之、李守中和贾雨村三个闻言,不约而同的都看向冯一博。 只见冯一博一脸坦然的看着他们,还微微点了点头。 李守中微不可察的皱了皱眉,迟疑了一下就道: “财政之事一向以赵阁老为主。” 言外之意,这事他不懂,也不想负责。 贾雨村一听,立刻也点头附和道: “赵阁老向来周全。” 本来,陈勤之还想容后再议。 可问题是,就如两人所言,赵舜君已经是大魏最顶级的财政专家了。 就算容后再议,他又能问谁? 再加上,这事显然是冯一博早就打算好的。 他虽然不知道冯一博这一次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对于冯一博致力的改革他却是支持的。 因此,见内阁其他人都没有意见,他也只能点头道: “就依赵阁老所言吧。” 内阁四人达成一致,这件事基本宣告尘埃落定。 元春从善如流,当即宣布道: “此事就麻烦赵阁老牵头,稍后列个条陈出来,再交由户部和工部去办。” 不等赵舜君接旨意,就有一人站出来道: “太后容禀!臣想问问,内阁诸公是不是弄错了什么?” 那人朝丹陛一拜,随后一脸怒其不争的看了赵舜君一眼,才继续道: “大魏想铸金银币没问题,可问题是楚国侯和东海郡王勾结,从议和之中牟取私利的事还没说明白!” 说着,他冷笑着看向冯一博,质问道: “臣知道楚国侯签订的条款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可问题是为什么要用东海郡铸造的金银币结算?诸位可曾想过?” 冯一博一看此人,心里就咯噔一下。 听了这个问题,心中更是微微叹息。 无他,此人说到了点子上! 他为何会用黑龙币结算? 当然是为了铸币权! 虽然心中有些郁闷,但冯一博面上却不动声色的道: “费大人以为如何?当然是因为结算方便,也因为这一仗是东海郡打的。” 此人名为费贤,是工部虞衡清吏司郎中。 虞衡清吏司这个“虞衡”就是主管山林川泽的意思。 凡是铜、铅、硝磺等关于矿产的事,都归工部虞衡清吏司执掌。 另外,全国度量衡,以及熔炼矿石,铸造铜钱,都在虞衡清吏司的权责之下! 除了此之外,费贤还有一个身份。 他出身铅山费氏,正是前任内阁专司财务的老臣,费闳的儿子。 费贤听到冯一博的嘴硬,忍不住笑了两声,才道: “我就当侯爷对于财政了解不多,被东海郡王欺瞒了。” 说着,他脸上露出不屑之意,再朝丹陛再拜,继续道: “启奏太后和陛下!自汉武时起,铸币权就已经收回朝廷,地方铸币者等同于谋反!东海郡王在议和之前就私铸金银币,此等行径无异于向朝廷挑衅!” 铸币权收归朝廷,其实秦始皇已经做过了。 只是西汉开国之后不久,铸币权又下放到了民间。 后来,为了打击依靠铸币富可敌国的士绅,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汉武帝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才终于收回了铸币权。 费贤说完,还没等冯一博想好对策, 一旁赵舜君就眼神微眯,插言道: “费大人刚刚没听侯爷说《大魏律》的内容吗?私铸铜钱才算犯法,熔炼金银是民间常有的事。” 费闳告老,才有了赵舜君上位的机会。 如今费闳的儿子嘴上说内阁诸公,可赵舜君觉得就是针对他。 这样被前任的儿子,一个工部郎中指手画脚,他能舒服就怪了。 “赵阁老此言差矣!” 费贤一直看不上赵舜君的手段,即使对方已经入阁,他也一样不屑,闻言便又冷笑道: “熔炼金银是常有的事,但将金银熔炼成钱和铸钱就是一回事!” 赵舜君一听这话,立刻嘲讽道: “我知费大人家学渊源,于财政上有些见地,可《大魏律》是刑部的事,该不该铸钱是户部的事,你们工部只要管好铸钱就好了!” 这话表面听,就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实则却还有半句,含而未露。 那就是,你爹都退休了,财政的事轮不到你管! “工部执掌铸钱,此事自然与我有关!” 可惜,费贤却像是没听出话中之意,一板一眼的道: “《大魏律》说的是私铸铜钱,那是因为修订律法的之时,只有铜钱是钱,但现在金银若是铸成钱,那自然也该囊括在内。” 赵舜君有些恼怒,刚要继续以势压人,却听冯一博接口道: “费大人说的有道理,但也不能用前朝的尚方宝剑斩本朝的官吧?” 费贤闻言一愣,皱眉道: “侯爷这话是什么意思?” 冯一博笑了笑,不慌不忙的道: “如果你觉得铸金银币不对,就该先上奏疏提议修订律法,而不是在没有相关律法前提下,就断言谁的罪过,这将《大魏律》视为何物?” 法无禁止即可为,这是法家精神的体现。 很显然,费贤对此并没什么理解。 因为,他闻言依旧执拗的道: “《大魏律》的铜钱就是泛指钱。” 听到这话,冯一博心中微微一松。 看来,对方在财政上可能有两把刷子。 毕竟他一语中的,指出了关键之处。 但对于争辩,他肯定不擅长。 自己就是在铺垫抠字眼,对方的反驳却很无力! “订立律法必然要严谨,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