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零三章 各有心思的开国一脉 (第1/2页)
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春闱意气发第四百零三章各有心思的开国一脉元春的话让水溶清楚的明白了现在的形势。 形势就是,不管这新政是不是真的先帝遗志,也已经是先帝遗志了。 两位曾任和在任的内阁首辅说是,代表新党即使想要反对也不好当面打脸。 太后和她最信任的楚国侯说是,代表依附他们的势力,比如新贵之流,想要反对也不敢反对。 而另外三位阁老的表态,则对应大多中立者至少也持观望态度。 最让人头疼的,就是向来在朝堂上战斗力最强的清贵们,因为后续举措的受益最多,也大多不反会再持反意见。 也就是说,除非新政推行过程中有什么波澜,引起朝野震动。 不然,这新政就是先帝遗志。 想到这些,水溶也只能暗叹一声,随后默然退回人群之中。 如今的形势下,他即使再说什么也都没用了。 只能回去从长计议,再想想其他办法了。 可显然,留给他的选择则已经不多了。 开国一脉硕果仅存的人见此,一时也有些沉默。 山东两案还历历在目,牵累的老亲不计其数。 只剩他们这些人,想要反对也力不从心。 一时间,不少人都只能在心暗骂景顺帝。 因为他们相信,这真的是先帝遗志。 毕竟,景顺帝生前就已经在打压开国一脉。 只是囿于天泰帝的余威,才没有真的动手。 如今这爷俩先后归天,再没了束手束脚的理由。 再加上山东两案又才勉强了结,正是开国一脉最为虚弱的时候。 作为帝师的两人,想完成先帝遗志也就顺理成章。 而备受太后信任的那位小阁老,尽然也是新政的支持者。 这就代表了太后的支持。 所以他们都知道,大魏的改革已经摆在秃子脑袋上的虱子。 而他们这些开国勋贵,显然就是众多虱子中的一员! 果然,在内阁达成一致之后,再也没有人出言反对。 元春代宣治帝下了旨意,将后续举措一并名发天下。 这边,北静郡王水溶朝一众开国勋贵使了个眼色,看到的人微微点头,随后便相互转达。 显然是约定了一会儿的见面。 水溶急匆匆的出宫,刚要上车,却见到一个身影! 他微微愣了一下,便迎了过去,拱手道: “忠靖侯许久不见,不知今日可有闲暇,咱们找个地方坐坐可好?” 史鼎被拦住去路,顿时微微皱眉。 不过听到温润如玉的声音,连忙挤出个笑容,还礼后道: “郡驾好意史鼎本不该拒绝,只是明日我就要回西南了,还想和家人团聚,下次我再回来一定登门拜访。” 在景顺帝时期,史家兄弟就早早投靠了景顺帝。 除了几家实在亲戚,其余老亲除了逢年过节基本的礼数,已经算是断绝了走动。 现在朝中形势对开国一脉不利,史鼎如何会同他们再有什么联系? 这样明显的敷衍,显然让水溶有些下不来台。 不过他却丝毫不见恼怒,反而满是遗憾的道: “既然如此,就不打扰了。” 说完,他还让开路,示意史鼎先走。 史鼎虽然有些诧异,却没有犹豫的拱手道: “多谢郡驾体量。” 说完,他便匆匆上车,还低声吩咐长随道: “去城北楚国侯府。” “是。” 长随应了一声,调转马头离开。 后面的水溶一脸笑容的目送,心中正想着,明日要带人过去送送史鼎,到时候在谈应该也不算晚。 没想到,史鼎的马车却往侯府往相反的方向走了。 这不由让水溶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 另一边,冯一博才一刚到家,正想去找李守中谈谈,门子就过来通报: “大爷,史家的忠靖侯刚刚来访,此时就在门厅侯着。” “哦?史家来人了?” 冯一博毫无意外,脸上还挂着笑意道: “你让人先将他带到正堂,说我回去更衣之后马上过去。” “是。” 等冯一博换了便服,来到正堂! 还没进门,他就笑着高声道: “哎呀呀!叔父前来有失远迎,实在是冯渊的罪过。” 史鼎问声知道是他来了,连忙起身相迎,拱手的同时客气道: “哪里哪里!是史某人不告而来,实在有些唐突。” 冯一博连忙扶着史鼎坐下,笑着道: “按理说,叔父回了都中,本该做晚辈的前去拜见,实在是年前年后的,礼部那边脱不开身,还望叔父不要怪罪。” 史鼎微微起身,再次拱手道: “楚国侯折煞我了,您的大名史某人早就如雷贯耳,可惜我一直在西南驻守,无缘得见,所以今日才冒昧前来,蒙楚国侯不弃,终究有缘得见,但愿没有耽搁楚国侯的正事。” 冯一博连忙将他按住,自己也坐到主座之上,摆手道: “叔父客气,除了宫里的事,哪还有什么比见叔父更重要的?” 说着,他给自己倒了杯茶,随意的啜了一口,又道: “说起来,贾史王薛四家同气连枝,内子出身薛家,叔父自然也是冯渊的长辈,咱们就别互称侯爷了,叔父叫我一声一博就好。” 这是从宝钗这边论的。 若从黛玉那边论,应该喊舅舅。 史鼎闻言,笑着点头道: “既如此,我也从善如流,托大叫一声一博了?” 冯一博摇摇头,带着一丝嗔怪道: “叔父本就是长辈,哪里来的托大?” 见他如此,史鼎笑了笑了,也没再继续寒暄,而是直入主题,问道: “听闻一博公务繁忙,很少接待外客,今日我一到就被迎了进来,想必一博是猜到我的目的所在了?” 他在门厅等候的时候,见门子礼貌又熟练的送走了一批又一批访客。 唯独自己被客气的留下,还有人奉上香茗待客。 显然,这是冯一博早有吩咐。 联想到之前卫夫人所言,史鼎心中隐约有些不解。 “都是实在亲戚,自然不是外客,更何况叔父久不在都中,好不容易回来一趟,冯渊哪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