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三十七章 陛下,臣回来了!【求订】 (第3/4页)
之地,也需要一些帮手。” 对于朝堂之中官员结党,说实话,历朝历代都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只要不是危及到皇权,天子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如今朝堂之中的情形就是文官集团同式微的阉党相争的局面,如果说不是朱厚照将王阳明简拔进入内阁,再加上拉偏架,怕是朝堂之上,还是文官集团的一言堂。 李桓的意思朱厚照心中已经明了,说白了就是想要让王阳明在朝堂之上另立一系,到时候朝堂之上就会形成以杨廷和、李东阳为首的一派,以刘瑾为首的阉党,再加上王阳明为首的一派,三派相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么天子的处境将会好上许多。 王阳明静静的坐在那里,静等天子的反应。 朱厚照看了王阳明一眼,嘴角露出几分笑意道:“既然如此,那么这次恩科会试的总考官便由王卿家你来担任吧。” 既然明白了其中的缘由,朱厚照自然清楚该如何做才能够将这一次的恩科效果达到最大。 王阳明吐出一口气,哪怕是他修心养性的功夫极强,定力非常人可比,但是在天子开口,许他一届科考主考官的时候,王阳明仍然是忍不住心中泛起波澜。 就见王阳明起身向着朱厚照拜了拜道:“臣王阳明,拜谢陛下,臣定然会为我大明选拔干练可用之才。” 这段时间以来,朱厚照对于王阳明的能力以及才学可是深有感触的,尤其是几次经延,王阳明开讲其融合汇总至大成的心学,心学一出,可谓是震撼人心。 翰林院不少翰林学士,这般的清贵之臣,在听了王阳明所讲之心学,要么是对王阳明大家批判,认为王阳明背叛了程朱理学,是程朱理学最大的叛徒,要么就是对王阳明所开创的心学无比推崇。 甚至不少翰林学士喊出王阳明可为儒家圣贤的口号,号称王阳明最忠实的信徒。 当然这样的人到底是极少数,毕竟能够在翰林院的可都不是一般人相比那些思想上面还有塑造的可能的新晋翰林,这些在翰林院沉浮多年的翰林学士,真正沦为王阳明心学信徒的却是寥寥。 不过即便如此,王阳明也是声名大噪,哪怕是朱厚照这位天子也能够意识到王阳明绝对是他大明百年难得一遇的大才。 目送王阳明离去,朱厚照缓缓起身,换了一身常服,在高凤、魏彬等人的簇拥下来到了演武场。 修行了一番拳脚、弓马之后,朱厚照擦洗着双手,冲着一旁的高凤道:“高大伴,可有关于李卿的消息,李卿如今行至何处,还有多久能够回京?” 高凤接过毛巾递给一旁的小内侍,闻言笑着道:“陛下,不久前锦衣卫、东厂传来的消息,说是李兄弟他们一行已经出了陕西,至多半月就能够回京了。” 朱厚照眉头一挑道:“竟然还要半月之久!” 高凤轻笑道:“陛下,李兄弟这次回来可是给陛下带回了数万大军呢,数万大军出行,速度自然不会快了,能够在这么短时间内回来,已经是相当不容易了。” 朱厚照看了看阴沉而又充满了寒意的天空,微微点了点头道:“如此看来,李卿年前倒是能够赶回。” 高凤不禁笑着道:“距离年关尚且还有月余,李兄弟他们一行人自然是能够赶回。” 朱厚照感叹道:“不曾想当初李卿请旨前往陕地,这一去竟然有三五个月之久。” 想到李桓这几个月之间在陕地大刀阔斧的严查陕地官员贪腐,因为李桓落马的官员多达数百之多。 在李桓命锦衣卫呈上的一封封密奏当中,看着密奏当中李桓严查陕地官员所查抄出来的众多钱粮、田亩等,以及这些官员的种种罪状,朱厚照至今想来都是忍不住有些后怕。 只看李桓的奏报,便是朱厚照没有亲见陕地天灾人祸肆虐之下,当地百姓是如何的民不聊生,他也能够想象得出在那种情况下,如果说不是李桓以雷霆手段严查贪腐,拿出抄没来的钱粮赈济灾民的话,搞不好这会儿陕地已经掀起不知多少起民乱了。 当然最让朱厚照感到热血沸腾的是不久之前,李桓命人送来的密奏当中,提及他亲率三边精骑杀入草原,屠了同榆林汤氏相勾结的鞑靼人壶里部,黑河部,斩杀数万鞑靼人,并且缴获了大量的牛羊、战马。 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朱厚照心中那叫一个激动啊。 要不是顾及到自己天子的身份,恐怕他当时都忍不住大喊大叫起来了。 不过即便是如此,当天晚上,他便夜宿皇后寝宫,第二天皇后前去给太后请安都迟了大半个时辰。 思绪飘飞之间,一股寒风吹来,丝丝凉意打在脸上,朱厚照抬头一看,原本阴沉的天空竟然飘起了雪花。 “下雪了!” 京城猫眼巷 李府的大门之前,两名身形挺拔的仆从立在府门两侧。 因为李桓凶名在外的缘故,哪怕是朝中一些官员想着投在李桓门下,但是能够鼓起那个勇气,并且付诸行动的终究只是少数。 当然能够有那个胆量,主动来投的,自然也都不是一般人。 相比之下,李府门前自然是显得颇为冷清。 李府之中 一身锦衣的连翘正搀扶着冯氏站在厅门口处,看着外间天地之间飘飘洒洒落下的鹅毛大雪。 不过是短短一个时辰的功夫,天地之间便已经是白花花的一片。 这般的景象让常年在福建沿海之地生活的冯氏看的惊叹不已,毕竟像这般大雪纷飞的景象,冯氏还真的是第一次见到。 二人看着大雪纷飞的景象,冯氏不禁道:“前番桓儿来信说已经启程回京,这都大半个月了,也不见桓儿归来……” 连翘闻言道:“夫人,陕地距离京师迢迢千里,就算是回来,也要花费一些时间啊。” 正说话之间,就见一道身影大步走了过来。 冯氏看了一眼,认出来人正是冯永邦。 连翘忙行了一礼道:“见过三舅爷。” 冯永邦微微一笑向着冯氏道:“天寒地冻的,妹子你怎么不回房取暖,这要是受了风寒,桓儿归来,岂不是要怪我们没有照看好妹子。” 冯氏微微一笑道:“三哥说笑了,我还没那么不经事,倒是桓儿这孩子,天寒地冻的,身边也没个知冷知热的,也不知可备了冬衣没。” 正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 冯永邦轻咳一声道:“妹子你放心就是了,桓儿身边那么多人,再说了,还有曹雨那奴婢跟着呢。” 看了冯永邦一眼,冯氏道:“三哥可有关于桓儿的消息?” 冯永邦道:“听说还要半个月左右,不过年关之前,桓哥儿肯定是能够回来的。” 说着冯永邦示意连翘道:“连翘,还不带夫人回客厅去,免得吹了风,着了风寒。” 刚回到客厅之中坐下,就听得外面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赫然是一名小太监。 这小太监身形速度极快,行至厅前尖声道:“老夫人,三舅爷、连翘娘子,成国公府派人送来了一些礼物。” 冯氏闻言眉头一挑,顿时脸上露出笑意道:“快将人请来。” 很快就见一名成国公府的管事带着几名仆从抬着两个大箱子走了过来。 管事上前,恭敬的向着冯氏见礼道:“小的成国公府管事朱坤拜见老夫人。” 冯氏一副慈眉善目的模样,脸上挂着笑容微微摆了摆手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