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狠帝,开局就逼崇祯退位_第174章 舆论战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74章 舆论战 (第1/2页)

    马士英和吏部之所以对定远县的事儿,选择从轻发落,那是因为相比较其他九个县,定远县的情况已经算不错了。

    起码田亩的数量对得上,旱田和水田的比例也不太离谱,桑田更是没有弄虚作假。

    至于收受地主士绅银子的事儿,在马士英和各部官员看来,这根本就不算事儿,若非陛下重视,十二名文吏最多也就记过罢了。

    加上吴宏又是新科进士,也没有收受贿赂,马士英和六部都得卖一份情面给他,这才选择高高拿起,轻轻放下。

    没办法,毕竟一朝子一朝臣,作为神武朝的第一批新科进士,当今子的门生,谁也不知道陛下对这批新科进士的态度。

    若是处罚太过,会不会引起陛下的关注,或者不快?

    所以在马士英和六部官员看来,这样的处罚无疑是最合适的。

    奈何并非所有的知县都是神武朝的新科进士,相比起吴宏更在意自己的前途和名声,其他九个知县,就没有这般觉悟,或者是习惯了。

    九个知县几乎都收了大量的银子,田地瞒报情况也比较严重,不但数目对不上,连桑田都敢弄虚作假。

    尤其是其中两个知县,竟然明里暗里的指使文吏们敲诈勒索那些士绅地主,借机大肆敛财。

    对这些崇祯朝的进士,马士英可不会有顾虑,为了震慑其他各州县,全部选择了严办。

    其中七个知县全部以严重失职,罢官革职,负责的吏员则移交刑部受审,从属干吏一律革职,吏记过。

    另外两名大肆敛财的知县,直接以贪污受贿盘剥地方交刑部受审,文吏干吏同样通通革职,移交刑部,连吏也全部革职回乡。

    同时将处罚的结果,通报给了南直隶各州县,并限期半月内重新上报一次,还再次明确表明,到时会一一核查,不得存侥幸心理。

    随着处罚的公文发往各州县,着实将各州县的官吏都吓了一跳,再也不敢抱侥幸心理,现在内阁给了机会,都是纷纷重新整理上报。

    哪怕在贪婪的文官,也明白这个时候再徇私舞弊,绝对是顶风作桉,不会有好下场。

    “阁老,外面有两位自称是宣传监的女官,拿着太后的懿旨要求见阁老。”

    “宣传监?”

    马士英一愣,这宣传监是个什么鬼?他怎么没听过?

    不过稍微一想,就猜了个七八,既然叫宣传监,又拿着太后的懿旨,必定是内廷的一个衙门。

    “带进来吧。”马士英摆摆手,有太后的懿旨,他就是想摆架子也摆不了。

    何况对这宣传监的职能,他也有些好奇。

    来的是董婉和李香君,虽然两人一袭宫廷女宫男装,马士英还是一眼就认出来了两女。

    显然以前没少混迹秦淮河,同时也有些明白在宣传监的职能了。

    “下官宣传监左监事董婉,右监事李君,见过马阁老。”

    两女被带进来后都是赶忙行礼,以前的艺名,也都改了一下。

    “呵呵,两位姑娘不必多礼,请坐吧!”

    马士英笑着摆摆手。

    “谢阁老。”两女都是不卑不亢的坐下。

    “两位竟然是左右监事,那不知这宣传监的掌印总监是何许人也?”

    自己堂堂内阁次辅,将来的文官之首,大明的中兴之臣,莫一个刚成立的宣传监,哪怕是东西二厂,有事厂督也得亲自来吧?

    可这宣传监倒好,竟然只派了两名监事,那掌印总监实在太目中无人了。

    若这宣传监的掌印总监,也如皇家银行总掌柜那般,是公主王爷打死他都不信。

    “还望马阁老见谅,我宣传监成立不久,陛下还未正式任命掌印总监,整个衙门也就我和香君meimei职位最高,品级最高。”

    董婉自然清楚马士英的意思,赶忙解释了一句。

    “原来如此,那不知两位有何公干?”

    果然,听她这般,马士英脸色放缓了一些,然后询问道。

    “好叫阁老知道,我宣传监的主要职能,便是向下宣传朝廷的政令和新政的实时进展,将存在的一些问题广而告之,以便今后其余各省官吏士绅百姓吸取教训。”

    李香君缓缓解释道。

    当然向百姓宣传陛下仁德,这最重要的一项她没有。

    “嗯,原来如此,那不知两位今日来?”

    马士英点点头,心不就是前两次搞的那一套吗,无非就是换了个身份。

    不过也不得不承认这宣传监的作用。

    “马阁老,我监刚刚接到陛下的圣谕,要筹办一家大明皇家邸报,每七日发行一份,内容除了军事商业,目前主要以新政为主。

    我监认为此次内阁核查十县,能够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所以想将详细的过程和涉桉官吏,以及刑部吏部的处罚,全部刊登在邸报上,然后发往其他各省广而告之,希望阁老能让各部支持我监…”

    董婉将来意了出来,其实不单单只是这次核查事件要全部刊登,从新政实施起,各地吏员被主官骗财,各地士绅地主想贿赂吏员作弊,最后偷鸡不成蚀把米等等,都要挑一个典型的例子刊登在邸报上。

    这样在将来其他各省实施新政时,有江南的种种教训在前,各省的吏员地主们便不会在起歪心思被骗,同样新政推行也将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