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零一章:这些书,够我们读一辈子了吧? (第1/4页)
,大明:让你励精图治,你去养生? 可刚一抬头,便瞧见自己老娘和那胡善祥正盯着那橡胶树和橡胶草看。 见她们这么感兴趣,朱瞻基忍不住的再次嘱咐道:“娘,您跟善祥两个可千万别瞎搞啊。” 听着朱瞻基的再次嘱咐,老娘顿时不耐烦的拍开了朱瞻基的手,说道:“行了行了,都说好几遍了,知道了。” 见此,朱瞻基也就不再多留。 这一去一回的,也耽搁了不少的时间。 那宫里头正在办大事,他这个长孙总不能老不在。 当然除了这个原因外,还是因为那郑和所率领的宝船这次可是带回了不少的好玩意儿和新鲜玩意儿。 尽管大多数东西都入不了他朱瞻基的眼,可指不定能有什么遗漏呢? 趁机会还是得去拾掇一下好宝贝的。 包括还有之前跟老爷子商讨的关于设立独立衙门的事儿,既然事情已经敲定了,那就得赶紧去落实。 既然入了朝廷编制,总是要去讨点官衔之类东西的,也好给自己麾下那一批人有个交代。 在古代这样一个封建王朝,还有什么是比给个官职官衔更振奋人心的呢? 另外一边。 京郊朱瞻墉的山庄内。 整整半个时辰了,那大厅之中的所有人就那么静静的,候在一旁等待着太子朱高炽以及诸多官员们。 可是他们越是不出声,那太子朱高炽以及这些官员们看的就越是带劲。 彷佛置身在了那书中磅礴的知识海洋当中,无法自拔。 在场的这些官员,包括太子朱高炽,年纪都大多有了四五岁,对于这个世界的了解也有了自己独特的认知。 然而他们面前的这些书,却彷佛将他们所认为的这个世界扒掉了外皮,又赤裸裸的呈现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是完全区别于他们原本认知中的世界。 这些知识和信息对他们的诱惑力,完全不亚于21世纪突然有人说修仙是真的。 瞧着他们这些人的模样,一旁的那些老师们却非常的感同身受。 曾几何时,他们在第一次看到这些书的时候,又何尝不是这个样子呢? 那种彷佛自身像一块海绵一般,贪婪的吸纳着这些书本中的知识和信息。 那种满足感,那种紧迫感,那种猎奇感、那种欲求不满的贪婪感觉..... 无时无刻不在催促着他们。 直到那站在一旁,实在忍耐不住的朱瞻墉开口道:“爹,你们差不多看看就行了,这么多书,你们得看到什么时候去啊?爷爷他们可还在皇宫里等着呢,郑和宝船回来,指不定还要办什么宴席呢,你说你们六部尚书、内阁大学士和太子都不在,像什么话啊,郑和还以为你们对他有什么意见呢。” 突然被朱瞻墉打断的朱高炽,听着他那番话,也回了回神。 对啊..... 怎么将这件事给忘了! 一时间,太子朱高炽赶忙打断了身边那些官员们,然后说道:“诸位诸位,宫里的事要紧,这些书,还是等之后再看吧。” 听着太子朱高炽的话,周围的那些官员们也只好恋恋不舍的将手中的这些书籍放回到了桌子上。 但这种舍不得的感觉又何止他们这些官员有,太子朱高炽虽然打断了众人,可瞧着眼前这一大堆的书籍,也是难以迈开腿。 想了想后,还是腆着脸对那些老师们说道:“诸位先生,这些书籍,不知道.....不知道诸位还看吗?若是不看,不知可否让我们带回去瞧瞧后再送回来?” 在听到太子朱高炽的这个请求后,在场的这些学生们却面露为难之色。 其中一人开口对的太子朱高炽回话道:“回太子爷的话,这些书籍我们都是从长孙殿下那儿得来的。太子爷是长孙殿下的父亲,按说您张口我们是不能拒绝的,但之前长孙殿下三令五申的说过这件事,尤其是对这些书籍的看管,异常严格,要我们绝不可外借,也绝不可抄录。” “说这些书籍若流传到外邦,对我大明朝而言是极大的损失,甚至可能威胁到我大明朝的根本。” “当然,太子爷自然是不会做这种事情的,但.....我等既然答应了长孙殿下绝不做这种事情,自当按照长孙殿下的意思办。太子爷若真想看,这回到府中后,是否询问一下长孙殿下?有了长孙殿下的话,我们自当亲自给太子爷送到府上。” 听着这些老师们的话,太子朱高炽也是点了点头表示理解。 身为太子的他,又怎么会不懂规矩的道理? 想了想后,便对着这些老师们说道:“既然如此,那本王也就不强人所难。本王也是一时瞧的这些书籍颇为感慨,如果大明朝的孩子都能学到这一些,何愁我大明不兴?” 听着太子朱高炽的话,一旁的六部尚书,包括内阁大学士们也都颇为赞同的点了点头。 尽管他们学的都是儒学,学的都是圣人教诲。 可这些学识能够帮助他们的,只是在为人处事,在思想上的进步。 可他们面前的这一些书籍呢,其中所记录的内容可都是实实在在的知识,是随时都可以用在专业地方的东西。 比如那数学,就可以帮助到户部账目的一些计算。 比如那物理化学就可以帮助到工部研发许许多多的新玩意儿。 还有那些什么公共管理学之类的东西,都可以帮助到各地衙门,提升他们实际的行政能力。 他们平日里在管理各自衙门的时候,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在这些书籍当中找到答桉。 相比之下,他们所学的那些儒学,虽不敢说没有用,但学这些东西的人太多太多了,每天知乎者也的人也太多太多了。 吟诗作赋的人,这朝廷内一揪一大把。 可若是说找几个精通数学、账目处置的人,莫说是朝廷当中了,就是整个天下也是屈指可数。 若是这天下的读书人才子们,都能在通读圣人学说的同时再加以精修这其中的任何一门学术,他大明朝何愁无人可用。 尤其是在将这些专业的知识融入到各行各业的生活当中后,整个大明朝的各行各业都将出现快速的发展。 这一点,从那长孙殿下修建的水库和水渠便可见一斑。 不过就当这太子朱高炽与周围的那些朝廷官员们为此而感叹之际,那些老师们却是不约而同的对视一眼后笑了起来。 瞧着这些老师们脸上的笑意,正当太子朱高炽等人疑惑之际。 一旁的朱瞻墉便主动解释道:“爹,您就放心吧,这些事情你们都清楚,我大哥又怎么会不知道。这么多的老师,您觉得他们在这里都在干嘛?难不成就只为了读书?” 听着朱瞻墉的话,就当朱高炽惊讶的准备开口询问时,一旁的朱瞻墉再次说道:“如今这宅子里,一共有近千名的学子,他们年龄各异,但所学的,都是从这些书本上看到的知识,一共分为了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 “而像刚刚在门口与夏大人争辩的那几个孩子,虽然年纪小,但所学的已经是初中的课程。” 在听着朱瞻墉解释过后,朱高炽顿时喜出望外。 近千名学子! 已经有近千名学子在学习这些知识了吗? 若等这些孩子都学成之后,可就为他大明朝提供了近千名的能人啊! 这些人所能发挥出来的作用,朱高炽想都不敢想。 最重要的是以点带面,这近千名的学子便犹如一颗种在他大明朝的种子一般,若干年后便会生根发芽。 直到开满大明朝的各地。 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