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零八章:汉王:C!这赚钱的速度,比我贪污都快! (第4/5页)
“大侄子,今儿你给出的这个主意不行啊,老头子不吃这一套,你还得给二叔我再出一个主意。” 听着二叔的话,朱瞻基也是朝着身后的椅子一靠,说道:“二叔,我算是发现了,你这是赖上你大侄子了。” 朱高煦显然也有些不好意思,毕竟这件事和他这位大侄子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而自己这边出的事却一直找他,说起来还真有些不合适。 可事已至此,他又能怎么办呢?也只能是厚着脸皮继续说道:“你二叔这不也是没办法了嘛,你大侄子总不能见死不救吧?” 见自己二叔算是赖上自己,甩也甩不掉了,朱瞻基也只能是顺着说下去:“这解决的办法倒也不是没有,不过这事有些麻烦,二叔你也知道,侄儿我是最怕麻烦的……” 俗话说听话听音,朱瞻基这口风已经是渐渐软下来,朱高煦当即便顺杆爬:“大侄子你尽管开口,有什么事情是需要二叔办的,二叔二话不说!” 见二叔给了这样一个承诺,朱瞻基也不含湖,说道:“既然二叔都这么说了,那侄儿我也就不客气了。二叔也知道,侄儿那里用银子用的紧,剩下那十二万两……” 听大侄子提起此事,朱高煦当即说道:“大侄子尽管放心,那些银子二叔一时半会儿也用不上,你三叔那边也不急,你尽管用,什么时候有了闲钱再还就是了。” 在有了之前的那些经历后,这二叔朱高煦对自己大侄子在银子上边还是非常信得过的。 也不怕这小子不还。 可显然,朱瞻基的意图并不止这些。 “还得还啊……” 听到这话的朱高煦,顿时一瞪眼。 可正当他准备说什么时,气势又立马弱了下来。 “大侄子,倒不是你二叔我小气,但这可是整整十二万两银子啊……” 显然在经过之前几次的花耗,这些银子已经成了二叔府上最后的一点家当了。 虽然宅子、地契、土地这些自然不会少。 可这毕竟是整整十二万两的银子,一句话说不要就不要了。 他朱高煦就是再有钱,也经不起这么霍霍。 最近这些日子霍霍的银子已经不少了,再霍霍,他那汉王府都得给霍霍没了。 他汉王朱高煦这么想自然没有错,可对于朱瞻基而言,这买卖也不能亏本儿了。 毕竟自己接下来说的这个办法可是价值连城的。 别说是区区十几万两银子,就是再多的钱也能赚到,就看这中间怎么cao作。 “二叔,侄儿可以跟你保证,侄儿说的这个办法,价值绝对超过这区区十几万两的银子,你想想,凭空变出两百万两银子的主意,还不值个十几万两?” 见朱瞻基如此的自信,一旁的朱高煦也不由得有些犹豫起来。 尤其是在听到朱瞻基说出可以凭空变出两百万两银子的时候,那二叔朱高煦便心里狂跳。 颇有些激动。 毕竟,这件事就是派谁过来都没辙,要是他这个汉王爷给办妥了,真弄出来了两百万两,这份功劳...... 自然是不必多说了。 想到这里,朱高煦在慎重的考虑了一下后,咬着牙说道:“成!二叔就赌你这个主意了,那十二万两的银子二叔不要了,至于老三那里,二叔去交到。不过,大侄子,你说的这个办法要是不成,那二叔这十几万两的白银,可也不能白打了水漂。” “二叔放心!” 说着,朱瞻基便将自己心里的那个办法讲了出来。 其实这个办法也非常的简单,就区区两个字,国债! 国债这个玩意儿在后世并不算什么稀奇的东西,可若放在这古代,却是开天辟地头一回了。 尽管在古代也有朝廷欠债这么一说,就比如之前老爷子命地方官府在当地调用粮食和资源赈灾,之后再补,说白了也是朝廷的负债。 可是,像正式的,正规化的发行国债,却从未有过。 大多数的时候,朝廷没钱了,都会直接通过增加赋税的方式来获取自身需求的银子。 但按照朱瞻基的办法,此次发行的国债将会明确的标注未来可受益的份额以及兑现的时间期限。 以国家信用为背书,对外发行国债,以满足短期之内朝廷的需求。 可在将朱瞻基这个办法听完后,那朱高煦却有些质疑。 “大侄子,这不就是让朝廷去找人借钱吗?这玩意儿能成吗?” 面对自己二叔的这个问题,如果放在以前,朱瞻基还真不敢打包票。 因为整个大明朝的那些官绅集团是最有钱的,也是最有权势的人。朝廷的国债虽不敢说不面向寻常的百姓,但是那些寻常的穷苦百姓能够发挥出来的作用却寥寥无几,真正可以在短期内筹措出大量银子,发挥巨大作用的,一定是那些有闲钱的富贵群体。 但是,这个群体,他们却压根不缺少‘理财’的途径。 最简单的一个,那就是购置土地! 通过花钱购置土地,让钱不断的生钱。 但现在不一样了。 随着官绅一体纳粮,以及摊丁入亩,火耗归公,等策令渐渐的在整个应天府乃至于整个南直隶贯彻下去后。 这个一本万利的买卖已经就此中断了。 尤其是那度田令贯彻下去之后,所有官绅包括百姓的土地都在朝廷当中有了详细的备桉,他们已经不可能再瞒报或者谎报名下的耕地数目。 也就意味着他们投入土地和耕地的那些银钱已经无法像以往那样,获取到超出想象的回报。 尽管整个大明朝当中,也不乏有其他行业可以满足他们暴力的需求,但这些行业的体量都太小了,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也就将导致,一大部分的群体以及社会的财富资源出现闲置的状况。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朝廷以朝廷的信用为背书,发行国债,满足对方相应数额的财富增长。 相信绝对会有不少人会接受的。 当然,在这个国债初期发布出去后,也一定会面临没有人购买的窘境。 毕竟对于这种新兴事物,不是所有人都敢拿自己的身家和财富去尝试的。 那么,唯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