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舍录_第十五章 秘闻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五章 秘闻 (第2/2页)

大户人家的嫡出小姐,在嫁人之前,都是住在绣楼里的,家资殷厚的,更是会花费重金为其打造千工拔步床作为嫁妆。

    为了让自家花费重金养出来的闺秀能“物尽其用”,绣楼在建造的时候,都会把风水布置的极为有利于即将住进这里的那位小姐婚配,所以,绣楼一楼的进门口位置,通常会采用缎制屏风,缎面上刺绣的花鸟鱼虫,亦多出自住在绣楼上的小姐之手,以彰显其心灵手巧、娴雅淑德。

    住在绣楼里的小姐出嫁时,这扇屏风会被作为她的嫁妆,如果为嫡妻正室,则摆放于卧房入门位置,如果为妾,则会被算作她身价的一部分,当然,大户人家的嫡出小姐,连给人当填房正室都会觉得委屈,又几个会自甘堕落的去给人做妾呢!

    由此可见,这地点只可能是在北方。

    然后便是提到锦,众所周知,南京云锦、广西壮锦、苏州宋锦、成都蜀锦被称为四大名锦,可《历代名画记·唐朝下》里只记载说,它是唐代根据窦师纶绘图而织造出的一种色彩绮丽的锦,以其绣有龙凤等瑞物而得名,并没有详细记载,它到底是不是四大名锦里的锦,或者,是四大名锦里的哪一种锦。

    唐代的帝都有两个,一个是洛阳,一个是长安。

    《历代名画记·唐朝下》成书于唐大中年间,也就是唐宣宗时期,这个时候,唐朝的帝都应该是已经从洛阳迁回了长安,这个时期最兴盛的锦的纹样来源,仍是创自于唐太宗时在益州做行台官的窦师纶,锦的类型也是以蜀锦居多,这一点,从隐舍所给的、用来提示隐舍所在的锦囊材质也可窥一二。

    提到蜀锦,在明朝时候与之相关的,自然是蜀王朱椿,而就在之前时候,丁乙乙也提到过一次蜀王,与他相关的那人,是他的老丈人,明朝的开国名将,蓝玉。

    推测到了这里,很多事就都变得明晰了起来,蓝玉被杀,沈家受牵连险致灭族都跟朱标被害有关,而后,朱棣篡位登基,朱椿还“大义灭亲”的跟他举报了自己一母所生的兄弟谷王朱橞造反……

    很显然,这位在历史上风评极好,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的博学贤王,从一开始,就坚定不移的站在了彼时还是燕王的朱棣阵营,而且,还处心积虑的为他准备了两个至关重要的人。

    这两个人,一个,叫方孝孺,一个,叫姚广孝。

    出身文臣的方孝孺,在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蜀王朱椿送给了本就不擅长与武将交往的建文帝辅政,在过于理想化的盲目自信中极力推崇文治和削藩的结果,就是用短短几年时间,得罪遍了所有原本看在朱标的旧情面上,愿意扶持帮衬朱允文的长辈藩王,使其终成孤家寡人。

    而与儒释道各家学术首领关系都不错的姚广孝,则是被借着马皇后的薨逝,直接安排到了朱棣的身边辅佐。

    “华夏历史五千年,朱元璋的狗脾气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吧?”

    “我想不明白,一向重武轻文的朱元璋,为什么会听朱椿这‘蜀秀才’的劝谏,把姚广孝分给朱棣,而非留给他的宝贝孙子?”

    唐茵虽不是历史专业的高材生,却因自幼对这些感兴趣,而读了不少史书传记,像朱元璋这种“典型”,当然不可能遗漏,所以,之前一听丁乙乙分析,就本能的把自己的疑惑问了出来。

    丁乙乙当时的回答,完全出乎了唐茵的意料,以至于现在想起来,仍觉得值得深思。

    丁乙乙说,首先是信任,蜀王的母亲是郭子兴的亲女儿,当时的郭惠妃,马皇后是郭子兴的养女,两人关系极好,而且,蜀王朱椿出生之后,曾有几年,是因郭惠妃身体不好,养在马皇后膝下的,一直深得马皇后喜爱。

    其次,是愧疚,马皇后的死,是朱元璋永远无法释怀的痛,有密史记载,马皇后死后,蜀王朱椿深陷梦靥,药石妄效,直睡了七七四十九天才醒,期间,全靠他的正妃蓝氏喂米粥续命,而且,醒来之后说的第一句话是,我背着母亲过了忘川才回来的,判官说母亲一生勤勉慈善,只欠了些许功德便可成佛。

    最后,是心机,在朱元璋派遣多位高僧给自己的儿孙们,为马皇后颂德之前,“无意间”表示还好燕王朱棣是个忠心之人,若换了旁人,怕是要拥兵自重,危及皇权的。

    朱元璋心思一向深沉,自然会“听者有心”的把姚广孝派去燕王朱棣身边,给自己当眼线,却不知,后者早已被蜀王朱椿说服,成了燕王朱棣的死忠。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