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五十四章:军中之念 (第2/2页)
姜家不动则已,动起来,是根本不需要诏书兵符一类的信物,姜子良一份手书甚至一个姜家人的出面代传口信都能行得通! 这让赵何如何能够不忌惮! 姜家这棵树实在太大,赵国两千年的国祚,姜家这颗大树,土壤之下的根系已是蔓延了不知多深。 赵国别说八支外军,哪怕是内军,哪怕是禁卫,都有姜家门下出身之人! 怕是只有一直充当天子最后一道防线的内卫,才没有姜家门下吧! 所以,赵何不放心。 他拼命扶持自己人上位,可是他可可以把这些人扶持到高位,并不代表他就完全掌握了这些军队。 军中有传承,军中有魂。 大赵每一支外军都不是无故得名,而是它们各自的第一代统领留下来的风格,有善攻,有善袭,有善守。 而且,这些风格是一代代传下来的,哪怕战斗力会有变化,但是风格不会! 正日姜子良的名声。 在军中,酱紫脸自然就是独一无二的军神。 他未尝一败,他不曾放弃过任何一个底下的士卒。 他虽非战将,却从不避战,临阵总是与士卒在一起。 他赫赫之功,全是一场一场打出来的威风。 所以,军中的士卒,几乎都是听着他的威名成长起来的。 两千载,任何一支军队,普通士卒都不知换了多少代人,但是军神姜子良的名声与事迹,确实越传越神,越传越玄幻。 中基层的将领,明知皇家态度,也知道站在皇家一边更有好处,更占大义,但就是愿意听姜家的话! 而且,那位老爷子,实在是活的太久了! 用赵何自己的话来说,“他不死,朕不心安。” 赵何手上,实在是没有足够的人才。 若是那些人能力足够,放进军队中能够牢牢把住手下士卒,也就算了,但是这些人做不到。 他们甚至能在大统领的默许下架空大统领,但就是做不到让士卒归心。 赵何忘记了一回事,军中是讲实力,也是讲能力的。 论实力,那几位哪怕是宗室子弟,哪怕是资源不缺,可是武洲之上,他们只能算中上,军中将门,要找出几个和他们比划比划的子弟,绝不算难。 论能力,赵何也不是没给过他们机会。 襄阳不敢拿出来开玩笑,当初仙桃也是让他们试手。 在襄阳不失之下,只要能力还算过得去,捞点功劳,在将门看来,哪个不是轻而易举? 他们功劳倒是捞了,可是死的人太多了。 按照将门来看,将门子弟中,那一批顶尖的人里头随便选一个,付出十分之一的代价,捞个两倍的功劳,并不难做到。 可是这帮酒囊饭袋,完全是靠着大赵普通士卒的人命来给他们硬堆进身之阶! 所以,军中谁服他们! 哪怕赵何,远在国都皇宫内,听他们报喜不报忧,多了之后也是看出了点东西,要不然哪会动脑子在泰山演武上! 就是那批人把兵部的几个大佬都搞炸了,赵何想让他们去边关捞军功都不行! 剿匪可以,边关不行! 和那些匪类交手,都能让手下伤亡控制不住的角色,去边关捞军功,那不是拿大赵士卒的性命开玩笑么? 更何况,边关动荡,容易引起社稷不稳! 所以,赵何想出来的办法,就是往他们身上堆功劳,只要功劳足够,拿下大统领之位,到时候哪怕指挥不动底下士卒,让他们安稳呆着两不相帮总是没问题。 要说御林军、禁卫乃至内卫,大统领之位应当是他这个皇帝说了算。 这乃是皇帝与臣子心知肚明之事。 这是皇帝拱卫皇城,稳定皇位的力量。 军部还是将门都不应该参与。 羽林乃是贵勋子弟进身之阶,在羽林军混资历,熬出身,所以羽林的大统领永远是皇帝的心腹,而左营右营的郎将,最多三年就要换。 至于禁卫和内卫更不用说,若不是天子心腹,上位就等死。 但是外军,可从来都不是皇帝安插自己人的地方! 外军一直都是一国武力的保证!有能力的人才有资格掌握外军。 当然,忠诚必不可少,对于皇帝来说,这个特点的重要性还要在能力之上。 但这并不是说,可以找那些没能力却有忠诚的人来当外军的大统领! 你可以找有能力又忠诚的人,也可以在忠臣里头找有能力的人,甚至可以让那些有能力的人为你献上忠诚,但绝不可以扶持只有忠诚的蠢货! 但赵何就这么干了。 兵部也妥协了。 因为谁都看出来这位皇帝的想法,却无法明白为何他除了宗室,貌似谁都不信。 哦,不对,吕家能勉强算得上得了他信任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