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心道_第二百七十七章:态度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七十七章:态度 (第2/2页)

宫里特别传旨,荫其子孙三代,加散官,下葬之礼抬一等。

    这就跟明了,算是牺牲的路子。

    荣城伯下葬,姜子良虽未亲至,他的嫡长子姜方舟,可是去吊念的。

    面子里子,荣城伯家里都是挣足了。

    也让他们家和姜家的关系更紧密了一步。

    虽说,此时在赵国许多人眼里,姜家的能力已经不复当年。

    毕竟姜子良老了,活了两千多年,再有能耐也是英雄迟暮,更别提他早早地就退隐,又能在朝中乃至军中还有多少影响力?

    自赵何登基之后,针对姜家几乎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的,很多没有上进之途的人,为了抱上赵何这条在他们看来巨粗无比的大腿,他们对姜家的各种小动作,一直就没停过。

    不过姜家也懒得自己出手,一些小动作根本伤不到姜家的根本,姜子良早就对自家人吩咐过,随他们去。

    这也是看清人心的一条路子。

    当初赵国初定,姜子良三辞三让国公之位,那时候姜家在赵国方方面面都有着自己的门下。

    无论是从政还是从军,要想上进最好的路子就是姜家那边。

    可是姜家的路子很难走,从军的话,如果不是从一开始就跟着赵飞廉和姜家一起从小做起来的,大多即便想要投到姜家门下,首先要从基层做起。

    辛苦和危险,那是一分都少不了的,只有证明过自己的能力和忠心之后,才会被照顾被提拔。

    这条路子,没有点真材实料真的就走不好。

    要是想从政,就更难,姜子良几乎不在政务上头主动经营,都是没办法推不过了,才管管事情。

    但是架不住他功劳实在太大,影响力也是足够强悍,能入他的眼,赵国上下,就没有反对的。

    但是能入姜子良眼的,还真就不多。

    尽管如此,当初赵国上下,姜家基本说句话都好使。

    但是随着皇帝更替,姜子良主动退了下来,等到赵何的时候,姜家的声势已经是没有当初的一成。

    很多人为了自保或是富贵,改换门庭那是不少,甚至还有一批人反过头来想攀咬一口。

    虽说对姜家没什么实质上的伤害,毕竟无论赵国谁当皇帝,姜子良只要不死,都不可能对姜家下狠手。

    更别提,姜子良一手把姜灏武培养出来之后,姜灏武这个同辈同境第一人的名头,着实也成为了赵国日后的希望。

    但是姜家的声势,确确实实落了下去大半不止。

    而姜子良的态度,就是随他们去。

    虽然有着不少人和姜家离心背德,但也是有着那种几代忠心的人物。

    这些在这种局势下,会被看的清清楚楚。

    荣城伯之前算是中规中矩,并没有和姜家太过紧密。

    毕竟也是个伯爵府邸,做不到那些小门小户拉下面子的事情。

    但是此次,姜方舟的示意,当代荣城伯已是用行动的自己的命证明了他的忠心。

    姜家也不会让人心冷了。

    姜家第二代的长房嫡子,前来悼念也是表明了态度。

    荣城伯一门,在战阵上身死已是不少,当代荣城伯,风评也是不错。

    平日里行事低调,手底下的事情也是办的很让人放心。

    若是不死,早晚荣城伯的门楣也是有望抬上一抬。

    好在这次姜家既然表明了态度,荣城伯后面的手尾肯定是不cao心了。

    否则,折了顶门梁子,荣城伯这个爵位说不得都保不住。

    毕竟盯着这边的人实在太多,不仅仅是皇帝那边想着拿掉一点贵勋,还有更多想取而代之的人望眼欲穿。

    但姜家一表态,代表着荣城伯一家老小都是姜家的照应之下,但凡后辈中有什么出色的苗子,也会由姜家来帮着扶上一手。

    想动心思的人必然还有,但是真的敢动手的人,怕是没有几个。

    特别是姜家那位老祖,光天化日进了趟宫,赵何那边就服软了。

    那些早就淡忘了姜家声威的人终于想起来,赵国脚下大半国土,可都是那一位打下来的!

    姜家声势,一时无两。

    这时候再敢对荣城伯一家动手的,不是疯子就是傻子。

    而姜子良这一手,也着实让很多人没想到。

    姜家的意思,本就是要通过这件事提醒一下龙椅上的赵何,分寸和底线。

    按道理,赵何对姜家态度这般恶劣,当然是看着他难过下去才更符合姜家的利益。

    偏偏,姜子良这么干,就是摆明了要保这个皇帝。

    虽说赵何是服了软,但想必心中对姜家的态度,还要更甚以往。

    很多人不清楚,姜子良到底是个什么想法,总不能是以德报怨吧?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