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届文科生_第十一章 声明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一章 声明 (第2/2页)

人,长期生活在单一信息里,而且是一种完全被扭曲颠倒的信息。这是导致人们愚昧且自信的最大原因。但如果你们要问:“兼听则明”就一定对吗?“偏信则暗”就一定错吗?当然不是这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叶芝有一句话说的很不错:“万物分崩离析,中心不再把持,只有混乱四散于世界。”而在这个混乱的世界里,顾城在《一代人》里给了我们答案:“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我所论述的这些并不是为了去抨击他们,他们的语言也伤害不了我,只会让我感到幼稚和无趣。我虚心接受每位读者对我的点评。如果真是我的语言,文体,结构方面有问题,您说,我改;倘若真是你不喜欢读这本小说,你可以离开不读,动动手的事情,没必要进行传谣,辱骂和诋毁。我在《素材》这首歌里写到:“这世间的一切都将成为我的素材。”你们的诋毁只会成为我前进的动力,进而成为素材,从而让我没有创作“瓶颈期”。况且如果一个作家写作仅仅是为了鲜花与掌声的话,那么他的写作之路是无法长久的。是人,都会有缺点,是一部文学作品,总会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总会有人夸赞,有人诋毁。

    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中国屈原,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而但丁曾在《神曲》中写过一句世人耳熟能详的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我上面写道:“不拘泥于‘满腹经纶’”。人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可能会有人说我成绩那么差,怎么可能有文化?倘若成绩等同于文化的话,为什么不叫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成绩,而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不坚定成绩自信而是坚定文化自信?《三字经》里写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也予以回答。所以仍旧是规劝那些人多读点书,读书,总归不是错的,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数。

    最后,总结一下这本书的问题,这本书目前仅为草稿,我和一部分好友提到过,我最后回去修改,斟酌,润笔。因为其中人物对话太多,过于繁琐,又有些流水账,而且环境描写太少,整体都快成剧本了。再者这本书或许是唯一一本纪念“颍城一高”最后一节文科生们的记忆了,也许若干年后,他们大多回来寻找属于他们自己的记忆吧。

    这世间总要有人,要顶着流言蜚语,去记录一些记忆。

    “但看花开落,不言人是非。”我也由衷的希望各位读者朋友们都能成为一个“三观”正的人,毕竟:先做人,后做事。中国古代也是以个人品行为先,而不是以成绩为先。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我的文章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满意,但只要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喜欢就可以了,林清玄先生曾说:“一个写作的人就是要在人潮中逆流。”正如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sao》,鲁迅先生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后人称为“民族魂”,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被称为“现代文学鼻祖”。对于说谎话传谣的人,我想引用芥川龙之介写在《罗生门》里的一句话:“人们太脆弱了才会撒谎,甚至是对自己撒谎。”希望你们好好爱自己;而对于现实生活中和我一样含冤的人我想说:“人们只有自己具有坚定不息的信仰,才会有不寻常的宽容。”希望你们在面对流言蜚语时,依旧能够坚定自我,如屈原所言:“众人皆醉我独醒”,毕竟,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也没有绝对的不同平,多点宽容和理解。

    我们也没有资格去朝向任何一位在历史上留下丰功伟绩的人。在这个满是模仿者的时代里,我们站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土之上,仰望历史浩瀚的星空,赓续着中华上下五千多年的文明,与此同时,我也为人类的文化而感到悲哀: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不知何时,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创造者。

    司马迁在《史记·滑稽列传》中说道:“大丈夫行事当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我深处沧溟,不淆浊浪。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道:“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踽踽独行,人会散,花会落。而关键在于我们能否继续享受生活给予的歌谣?我们并不是为了学习而去学习,并不是为了读书而去读书,适当停下来,回望自己读过的书,每一篇文章,都是在与古代的先贤对话,如:孔子,屈原,司马迁,白居易,李白,杜甫,老子,孟子......那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瑰宝。

    文字的力量往往振聋发聩,它们总能在一瞬间直抵人心,又润物无声,它们氤氲着每位作家的浪漫与内心的诉说,它们包含着他们真实的情感。我们所走的每一步,都算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百花盛开的峡谷绽放生命的璀璨,在蔚蓝色的大海中踏浪前行。

    《文心雕龙·原道》一句:“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如平地惊雷,掷地有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周易·系辞上》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我们在生命长河中砥砺自我,实现人生价值。

    将来或许有那么一天,当我们回望历史长河,也会回眸一笑。

    最后一句话送给读这篇文章的你:“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别笑,因为这句话出自《诗经·国风·黍离》。

    谨以此章送给所有含冤的人,迷茫的人,否定我的人和广大读者朋友们......

    ——二零二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拟稿

    ——二零二三年十二月三十日修改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