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皇朝_074 县令听上去比我还穷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074 县令听上去比我还穷 (第2/2页)

,也没心思去猜想是谁。不过,杨顶天通过《大成要典》得知,“别驾”在这个朝代是州府的副长官,二把手,相当于二一世纪的常务高官。

    杨顶天心里只叹道:“看来这孙县令,他可是真忙!而且他们县令和州官这个级别的,花钱的数目已经不是我能攀比的了!照他孙修仁的话,好像比我还穷,比我还缺钱一样!”

    杨顶天心里叹出一声,想到,“当初还是瓢子屯小农民时,得个几百钱都高兴的不得了!还有,比如今天毛家屯保长毛实家说的,他们那里中等人家,一家大概能有两个壮年劳力,两人一月能挣两百钱左右,这么算来,孙县令做一次普通人情的二三千钱,比他们屯人两个壮年劳力一整年的收入还多!古往今来,贫富差距都这么大啊!”

    如此胡思乱想一番,杨顶天忽又道:“嗯,孙县令这么‘缺钱’,如果我有办法能他弄到钱,那我升迁的机会,或者即使不升迁,至少乡正的位置也稳稳的了?”

    忽又自嘲道,“话是这么说,可我往哪里弄钱去啊!连孙县令他都说了,想有个地方去劫它一二十万的!我掌握的人力和资源比他少得多的多,我又该怎么去做呢!说到底,不是做白日梦么!”

    于是乎,杨顶天虽有思路和愿望,但还是觉得困难重重,或者干脆说,没有办法。想到这点,杨顶天心里老没劲,思绪渐乏,跟着睡着了。

    第二天大亮,林爹下来守宅子后,杨顶天便带了晓年六个,如常去乡城了。

    八点时,杨顶天七人抵达乡公所食堂吃饭。跟着吃完饭,又准备了一下,差不多九点时,像昨天一样叫了郭泰等人,同时带了装钱的箱子和认捐记录簿,向毛家屯出发。

    昨晚那个想替县令出主意弄钱的天真的想法也没有了,觉得还是得面对现实,脚踏实地地搞好百姓工作再说。

    杨顶天担心出意外,所以今天带的兵勇达到了十个,也就是县廷允许的最多的数量,超过这个数,就是“擅自发兵”了。

    将近十一点,到达毛家屯公所。果然,那里聚集来了三个村屯的村官和七八百屯人百姓。

    村屯里的土人,可以说是这个朝代最穷困,最没有文化,最没有见识的群体之一,或者可以去掉“之一”两字。他们也是这个大成朝法典律令中所说的最低一等的民众——“下民”中的“下等人民”。

    因为这些,村屯土人往往非常朴实,而且带着自卑。所以村屯土人比城里的百姓都怕官。同时,他们很少有机会见到“官老爷”,所以他们对官人也很好奇。

    原本这七八百人众咿咿呀呀,左顾右盼,场面颇为热闹,因为他们一来敬畏官人,二来好奇官人的穿着与模样。所以看见杨顶天等官兵赶来时,众人都安静了,一个个像看新郎新娘一样地朝杨顶天等二十来人观看。

    跟着,他们看到杨顶天和郭泰几人的高头大马,以及后面十个佩戴宝刀,着装一致,步伐齐整,颇为威风的兵勇。多数人目光中带着卑微、新奇与敬畏。

    毛实家等村屯官早已抢出了人群来,向杨顶天等人躬身应拜。他们身后的七八百民众,退让出一条进公所大门去的数米宽的大道,同时无论男女老少,个个都向杨顶天他们举头观望。这一刻,又成了杨顶天的进入这个朝代以来的,又一个小小的高光时刻。

    大约十一点正,杨顶天在郭泰和乡公所书记、晓年等一众官兵的左右簇拥与护卫下,坐在了屯公所小平场的正位上。

    杨顶天的左前方有一张矮桌,桌上放了一个足够装下三四万钱的带了铁锁的小木箱子,箱子朝外打开,自然是用来装认捐款的。

    杨顶天及左右人坐下后,全场七八百人都安静下来,而且目光都放在杨顶天身上。这些人男女老幼都有,否则三个村屯的三百多村屯户,一户一来一两人,也不会有七八百人数。

    杨顶天等不及结束事情,然后回乡城忙别的要紧事,于是道:“想必大家都晓得,本官今日来,是为了筹款修建河桥的事!所以本官话不多说,只捡紧要的讲!”

    跟着就着昨天在大画纸上临时写下的认捐书和今天拿来的正式簿子道,“待会儿,官差对着这大画纸上的姓名和认捐数念,念到名字的就上来,把钱币放箱子里去,同时另一个官差会把上来捐款的人正式写到这个簿子里面去,愿出劳力的一样记上去!最后,等捐款结束时,本官将亲自公布今日的捐款所得数目,让你们心里都明白!”

    众人听到杨顶天最后这一句,都纷纷点头,很多人甚至不敢相信,还有这么好这么能体贴老百姓的官老爷。

    他们所见的以往的官老爷,越是高高在上的,他们做的事情,百姓们越是不得而知,可以说完全不知道官老爷们的种种暗箱cao作,只知道结果多半是官老爷们个个都富有了,屯人百姓则个个穷苦挣扎。

    杨顶天说完,把昨天的大画纸给了晓年,又把记名簿子给了乡书记,然后道:“本官第一个捐,六百钱!”杨顶天说时,当众掏出了事先准备好的一个大钱袋来,把所有钱币都放入了小木箱中。

    后边的乡书记则在簿子上正式写下了杨顶天捐款。屯人百姓又是一阵赞叹和信服,许多人甚至感动、动容:还是那句话,他们没见过这么实在的大好官。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