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九章 军饷(求订阅) (第2/2页)
色平静地对崔暹道:“钱粮运输一事就由季伦主持,只需把京畿军今年所需的米粮留下,其余尽数运往晋阳。”高澄不会在这种事情上跟高欢耍心眼,反正将来都是他的。崔暹应道:“仆遵命。”高澄又向崔季舒询问了一遍田亩分配,崔季舒曾经有过在青齐之地分田的经历,高澄便将这件事交给他来处理。凡事都要小高王自己劳心劳力,还养着大都督府一群幕僚、文吏做什么。得到崔季舒一切井井有条的回答后,高澄放下心来,小崔只要不遇上刺客,还是信得过的。高澄又叮嘱赵彦深道:“彦深,你需时刻注意,莫要让人趁机在僧众之间串联,造成sao乱。”“世子请放心,仆早已做好安排。”赵彦深郑重道。高澄满意的看了他一眼,赵彦深是个谨慎的人,要不是高澄半道截胡,高欢还会有一句对他的评价流传‘彦深小心恭慎,旷古绝伦。’三名幕僚各有自己的事情要忙,但高澄不急于放走他们,又与他们商量了一番还俗僧人的婚配问题。强迫他们还俗,可不止是分配田亩就行,即使让僧尼之间自己消化,但僧多尼少,注定是要多出近百万的光棍。这件事不止高澄,三名幕僚也一筹莫展,总不能平空变出上百万的妇人。要解决这个问题,似乎只有一个办法:掠夺人口。送三名幕僚出府,高澄遥望东北方向,摩挲着下巴,暗道:‘还俗的和尚们,即使身不在佛门,心里也可以守着清规戒律,且忍耐几年,我定会让你们成家。’翌日,一封高欢的奏折由高澄代为递交,立即激起了千层浪潮。正是有关军饷问题的提案。高欢请由晋阳发放军饷的举动,满朝公卿对他的目的心知肚明,但又无可奈何,设立军饷一事,无论谁反对都是与关东各军作对,激起那群大头兵的怒火可不是明智之举。十四年前,征西将军张彝的儿子张仲瑀向胡太后建议禁止武官转为文官,这一行为激怒了洛阳禁军。禁军随即发生暴乱,冲入张彝家中四处放火,惹事的张仲瑀与兄长张始均逃了出来。父亲张彝却被抓住,拖拽殴打致死,张始均独自回身救父,因孝而亡,只有害人精张仲瑀逃得性命。陆希质直呼内行。当时担任信使在洛阳出差的高欢,恰好目睹了禁军暴动的经过,而朝廷不敢深追的举动也让他明白,世道将乱,于是大肆挥霍娄昭君的嫁妆,广结人脉。断人财路跟断人前途一样都是死仇,谁敢上言反对,驻扎在洛阳的京畿兵,以及同样有军饷只不过是从国库发放的禁军,马上就会效仿前辈。众人只能自我安慰,不错了,至少高欢还给天子留了点面子,没把禁军也给收了去。若是作为天子亲军的三千禁军,军饷由高氏父子发放,那才叫丢人。这封奏章的内容迅速流传开来,关东各军欢声雷动,被列为中兵的晋阳胡兵与京畿兵自不必说,一人年俸十石,高欢、高澄两父子下足了血本。而州郡兵同样欢欣鼓舞,中兵拿得多,是因为他们大部分要么是高氏起家部队,要么是骁勇善战的契胡人。而他们自己,包括侯景等人私兵虽然不如中兵,每人也能分六石,虽然有种说法不患寡但患不均,但寡和无是两回事,这些人从无到有,哪还会抱怨,反而会憧憬自己也被编入中兵。在中外兵中,士气最为高昂的群体就是京畿兵中一万九千人的河南兵。这些人都是幸运儿,因为入选京畿兵,居然也享受到了中兵编制。五月十三,京畿军两万五千将士被召集在永宁寺听训。高澄走上临时搭建的高台,神色自若。发表过无数次演说,怯场这个词早就远离了他。他看着台下一张张兴奋地面孔,笑着喊道:“你们大家也都知道了,父王将京畿军划为中兵,上奏天子为你等分发军饷。”话音刚落,侍卫们为他传话,声音传扬开来,整个校场两万五千人都能听见。“知道了!”“谢高王恩义!”“谢大都督恩德!”他们声音停下来,高澄闭口不言,反而是段韶大声问道:“是谁为你们分发军饷”众人异口同声地喊道:“是高王!是大都督!”段韶又问道:“你等又听从谁的号令”“为高王效死!为大都督效死!”两万五千人齐声呐喊,震破天际。高澄能够感受到他们对自己崇敬。灭佛得了一笔赏赐后,不止为他们娶亲,如今更为他们发放军饷。士气正激昂的时候,高澄却泼了一盆冷水,他大声说道:“可是有外兵认为你们之中许多人不配中兵俸禄,想一想你们在襄阳之战的表现,到底配不配拿这十石的军饷!”不少当初抢夺物资的州郡兵,连带段韶麾下一部分鲜卑兵都因羞愧而脸色通红。段韶、慕容绍宗、甚至当时不在场的斛律光与尧雄四名将领齐声答道:“回禀大都督,末将立誓,再有人不听号令,私自劫掠之事,全军共杀之!”京畿将士响应道:“再有不听号令者,全军共杀之!”高澄却仍不满足:“听从号令难道就能算是中兵非敢战善战者不能入此列!你等记住了,并非进了京畿兵就能高枕无忧,谁若不用心cao演,勤练武艺,就给我做回州郡兵,不!州郡兵也别当了,回家耕田去,为我缴纳赋税,供养真正的勇士!”全军在将官们的带动下高声喊道:“我等自当奋勇,报效世子恩德!”训话之后,京畿各部军饷全额发放,就连高敖曹麾下五千人,也发给了家眷保管。这一日,别说是住在永宁寺周边的权贵,就连相隔不远的宫城都能听见京畿将士对高氏的忠诚。而崔暹也早早征调了大量民夫,将其余钱粮送往晋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