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 太平 (第1/1页)
“什么时辰了?” 老人跪坐在席子上,微微裹紧身上的薄裘,声音略显困意。 “子时了。” 一位书生模样的年轻人站在老人身边毕恭毕敬地回答。 屋子里唯一一点烛蕤照亮老人和桌案只间的方寸之地。小小的烛火映得老人面色发红。老人佝偻着腰,眼眸轻瞌,好像是熬不住夜色,偷偷打个盹儿。 桌案烛台下摆着一封未曾拆封的信。 一阵微风从窗户那儿吹过来,本就不大的烛火跳动了两下,老人又裹了裹轻裘,叹气道:“真的老了,这夏日夜凉都受不住了。” 书生上前拢着手挑了挑烛蕊,让烛火旺一些,笑道:“这盛炎清风最是醒神,夏夜凉风最是袭人,夏天晚上的风本就是冷到骨头里的。” “这是你们江南那边的俗话?倒是有些趣理。”老人睁开眼睛,抬头开着墙上挂着的圣人画像,道:“到了老夫这岁数,身子骨愈来愈轻薄,也不知道老天爷还会再施舍多少光阴,怕冷也是正常。” 书生用十二分真诚的语气拍了个生硬的马屁:“先生老而弥坚。” 老人一笑置之,身子前倾,拿起烛台下的信封,用干枯的手指拆开。 借着微微烛光,老人眯着双眼,努力看清信上的内容。 “如果我没记错,王道南是先帝亲自赦免的前朝老臣之一吧?” 书生如数家珍地回答:“前朝陈覆灭时有十三老臣誓死不降,甚至在先帝马踏皇宫时联袂于皇宫前辱骂先帝,本是灭族的死罪,先帝亲自拿马鞭指着皇位说那亡国之君有如此肱骨之臣仍旧失了天下,可见其何等昏庸无能,并下旨不可为难那十三位老臣。后来在洪康二年,其中八位重新成为大晋之臣,王道南就是八位之一。” 老人点点头,缓缓笑道:“我还记得当时朝堂上陈、曹、龚三人一改先前的强硬态度,跪在陛下痛哭流涕,功颂先帝的仁德,结果被先帝扔到了西北当了三个小小的城牧。倒是其余五人留在了朝廷,却也只有王道南一人做到了太常的高位。” 老人将信递给年轻书生。 “王道南这辈子最头疼的就是他那个不争气的儿子,只是没想到他儿子能给他添个足以挑起大梁的孙子。” 书生接过信纸,仔细看着手中信的内容。面上仍旧平静镇定,但微微皱起的眉头表明他内心并不像表面那般毫无波澜。 信里的内容太过惊世骇俗。 书生正看信时,窗外远处冲出阵阵火光,火光将其周围的宅邸轩房照耀得熠熠生辉,隐隐能听见烈烈火爆声。 书生望着窗外远处的大火,一脸错愕。 ———— 在这首善之地的大晋京城天启城,每日夜里都有不少更夫打更,一来严防那些蝇营狗苟的糟心事儿,二来就是为了将这走水一事防患于未然。 天启城人口不下百万,城内房屋鳞次栉比,若是这大火未曾及时扑灭,非常容易造成火势延绵,到时不要说失火之人,就是更夫与司耀都难逃其咎,轻则罢官停职,重则以死谢罪。 这场位于城西的大火眼看就要绵延到他处,难以扑灭,也不知会让多少人大祸临头。 老人颤巍巍地起身,书生上前搀扶着老人走到窗边。 老人看着楼下安静的街道,看着城西冲天的火光,微微一笑,似乎在欣赏一场烟火,老人道:“我杀人,他放火,这王家小辈倒是会挑时机。” 半晌。 老人突兀地问年轻书生:“你可知何为治国安邦之才?”。 书生收起信,双手奉于老人面前,面容肃穆,道:“为大道立心,为百姓立命,为圣人继绝学,为身后万世开太平。居庙堂之上则忠事于君,不以群臣附和而从流,不以圣上苛责而畏谏,不以营私牟利而结党;处江湖之则远忧心其民,不损公肥私,不强征民力,不实施暴政……” 老人伸手拿回信封,打断书了生任何人听了都会夸赞其为有识之士的精彩回答。 “你啊,大概最不屑的就是那死读圣贤书的所谓儒士了吧?你这从书上东拼西凑的回答是在怨我不让你入仕?” “不敢。”对于老人的打断,书生没有丝毫不满。 老人语重心长地说:“你什么不缺,就是太过傲气。原本你要是只在朝堂上当个太平宰相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眼看着这天下就要乱了,你收敛点儿傲气能活得久一些。” 年轻书生轻声道:“我知道了,先生。” 老人扶住窗棂,感慨道:“我啊,生于乱世,将来还要死于乱世,好不容易当了几年太平狗,尽力想要让这天下安稳些,却实在是有心无力。” “不过还好我有你这么个学生,要是你早生几年,该多好啊。” “陈庶,让这个天下早些太平。” 年轻书生向老人拱手行大礼:“学生定不负先生之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