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奇古怪的人和事_苦难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苦难一 (第2/2页)

,手把手地教惠惠刺绣。

    这个朱大哈,炒个菜不是忘了放盐,就是忘了放油,从没看见她这么认真仔细过。小姑娘心灵手巧,不到一个月的功夫就把小花猫戏蝶图给绣好。装上边框,吓!跟外面卖的湘绣分毫不差。

    朱大姐当即掏出一千块钱买下了。母女俩生死不要,朱大姐那东北母老虎的威风顿时发作,凤眼一瞪:

    “我知道这在外面买肯定不只一千块,是不是嫌少啦?这针头线脑可是我买的,你们不要太贪心。”

    明明是想救济人家,可偏偏要把好话当恶话来说,弄得人家母女俩哭笑不得。

    朱大姐拿着花猫戏蝶绣,走家窜户到处夸奖惠惠手艺,可那潜台词傻瓜都明白:你们这些主管太太们,老公的工资都是人家的好几倍,咋就不晓得意思意思呢?何况也不吃亏,摆在家里好歹也是个装饰品。

    于是上至厂长太太下至班长夫人纷纷出动,可怜惠惠一双小手除了睡觉、煅炼就没停过,到现在那些计划内的定单还没完成。那些要绣品的也不问价多少,撂下钱就走,给的跟市场价比只多不少。一个月下来,赚的钱比她妈还多。

    王姐非常节省,很少单独买菜改善伙食。偶尔买点rou和鱼,也是给惠惠改善伙食,增强营养。有次惠惠赌气不吃饭,正巧我家老娘们去串门,桌上一小碗鸡蛋蒸rou沫,惠惠要分一半给她妈,她妈不吃,于是赌上气来。瞧得我老婆眼眶红红的,心里酸酸的,把王姐拉到一边说:

    “现在能过的去就不要太省了,每个月少存点,钱是搞不尽的,身体要紧才是根本。”

    王姐每月到银行去一次,我们都以为她是把工资存进银行。

    “哪有钱存,债还没还清呐。”

    她拿出一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得些人名和所欠的钱和物,就连拖欠房东几个月租金和水电费都详细地记着,包括我家女人给惠惠买得一件衣服也详细登着。

    王姐的语气十分平静,淡淡地说:“给惠惠治病花了二十八万,她爸走的时候留下二十三万,那些年存了三万多块,老板给了一万多块,其余都是以前工友和老乡借的。他们也不富裕,我有就每月还点,也快还清了。”

    老婆红着眼回来后,递给我一个饭盒说:“你们干部食堂伙食好,每天就给王姐打点菜吧。”

    小食堂的菜是小灶炒的,花色品种都要比大食堂水煮菜强上许多,八菜一汤,但主管也多,僧多粥少,晚去一会儿,就得准备舔盘子底。

    但从这天以后,桌子上摆着一个空饭盒。不管是谁先进去,先把饭盒装满,然而开抢。这是一条铁的纪律,差不多两年过去了,这条纪律一直没有人违背,比哪些厂纪厂规的约束力大多了。

    一年过去了,惠惠的脚在坚持不懈的煅炼下大有好转,如果是距离不太远的路程,她只要拄着一根拐杖就可以独立行走,日常生活也能自己照顾自己。

    正巧厂里一个过磅员嫁到外地,空出一个岗位,这活轻松,货车过来过过磅,记记重量,然后开张入库单就行。每月一千二百元工资,钱虽不多,但胜在清闲。很多女同胞包括某些主管老婆都想干,天天缠着厂长开后门。

    这个是主管夫人,那个也是主管太太。充了这个,得罪那个,充了那个,这个又不高兴。总之处理不好就是个得罪人的事。厂长那老头左想来右想去,本就不多的黑发凭空又叛逃了一部分,那头白发更是威武雄壮了些。

    还别说,姜还是老的辣。玩惯了平衡术的老头还真找到了个平衡点,他把这差事给了惠惠。这一决定可真是英明无比,那些卯足劲想上位的女人,个个闭着嘴巴一声不吭。

    惠惠兴高彩烈地拄着拐杖,带着刺绣,每天准时地坐班。从这一天起,她就成为厂里正式员工,可以名正言顺地享受食堂的免费饭菜。这次给予惠惠工作的机会,从根本上改变了她整个人。青春、阳光、小女儿的骄气重新回到她身上,时不时能听见她那银铃般笑声。以前她是在叔叔、阿姨和母亲的呵护下,像只小鸡躲在大人的背后生活。现在,她开始和同龄人交谈,和他们一起有说有笑。

    那段时间,我突然发现我那班小和尚们个个变得孝心可嘉,吃完晚饭就跑到我门口给师傅、师娘请安。时间长了才知道,哪是给我请安,只不过借着请安的名头,找惠惠玩耍。几个小伙子用做的轮椅车推着惠惠或是上网吧,或是逛夜市,现在年青人玩些什么,我也不太清楚,只知道他们把惠惠当成小meimei一样爱护,玩的很High。

    王姐经过一年的节省终于还清了欠债,那天她得知老板要来视察,清早就跑到银行,取出所有的存款一万多块,趴在地上给老头磕了三个响头,把老头弄得手足无措,说什么也不接这个钱,最后还是拗不过王姐的倔脾气收下了。但转身就对财务上说:“把我名下的股金划一万给她。”

    虽然这一万块钱股金在诺大的股本中只是沧海一粟,但好歹也是股东了不是,每个月也能多个几百分红。只是这一切都是瞒着王姐,她还以为是厂里给她加了工资。

    还清外债的王姐终于长吁了一口气,时不时也买些菜回来和我们几家一起加餐,偶尔也和几个婆娘一起上街,给女儿给自已添几件新衣,脸上的笑容也渐渐的多了起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