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定河山_第八十四章 清明时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八十四章 清明时节 (第2/2页)

古的改火旧习,即如《周礼》所说“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汉代的寒食节,很多地方要禁火一个月,到了大昌,寒食节变成三天,分别叫大寒食、官寒食、小寒食。昌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秦楚时期,清明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清明节还融合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习俗内容。上巳节,俗称三月三。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

    “上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文献,《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魏晋以后,上巳节的节期改为阴历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

    诗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即是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

    昌代,由于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玄宗颁布政令解决假期的问题。开始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开元二十四年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按大历十二年诏令,大昌衙门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贞元六年,假日加到七天。这样官员们可以从容地进行扫墓祭奠之事。

    秦楚的寒食、清明也放假七天。彼时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记载:“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据秦《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

    这期间,会有拜青(清明祭祖)、踏青、植树、放纸鸢、扫墓、插柳、拔河、荡秋千、折柳、蹴鞠、蚕花会等诸多活动。

    来来来,说个段子:齐达内退役了,法国足球12年没缓过来;罗纳尔多退役了,巴西足球8年没缓过来;巴乔退役了,意大利足球16年没缓过来;高俅退役了,中国足球1000多年没缓过来——可见,不管什么东西,即便你是原创,也不见得能比别人玩的好。这也足见高太尉对中国足球的重要性。

    另外,再科普一个冷知识,在没有公历纪元时的古代,清明节是哪天呢?答案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

    所以说,108这个数字也很玄学,譬如天罡地煞之和是108,譬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钟会敲108下,《封神榜》里的神仙是108位,《水浒传》里面的英雄好汉也是108位,就连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也是108回。

    说回清明节,前十日后十日均属祭祖期内,郊游踏青更是少不了的。

    世子爷心血来潮,广撒英雄帖,邀约上饶年青俊彦同游云碧峰踏青雅集。

    沿途杨柳青青,花香幽幽,有那豪放女郎衣着单薄对路过俊俏郎君频拋媚眼,也有那小家碧玉掀起轿帘羞赧脸颊暗送秋波,更有歌ji抚琴低唱,士子折柳曼吟。

    吟唱最多的正是风头正劲、文采斐然冯七郎的诗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句里春风正剪裁。溪山一片画图开”、“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更有那从“白蛇传”开篇传开、最合时宜的《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讲真,冯过这种霸(屠)榜行为实在令人又是折服又是嫉妒,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呀。

    云碧峰顶的“夫子亭”中,“信州三姝”联诀现身为在场之人献上了视听盛宴。

    看资云那幸福满满的模样,冯过暗叹:作为“舞痴”,冯倩倩的瑜伽功力一定是技压群芳的,大概能解锁好多动作吧……咦,正人君子冯单纯啥时候学会开车啦?

    琴痴董小宛一如既往的蒙着面纱弹奏了一曲《琵琶行》:弦嘈嘈如急,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珠珠落盘。

    戏痴应素白则清唱了一段: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随手摘下花一朵,我与娘子戴发间

    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别问,要问就是冯某人为小应子“量身定做”了新戏:《天仙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