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定河山_第九十四章 修文偃武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四章 修文偃武 (第2/2页)

后才是正经的拳法,黄昏再重复一遍。

    马步不稳,脚下无根。“扎马步”是武术的基本功,所谓“入门先站三年桩”,也有说法称“练功不练腰,终究艺不高”。

    “靠”树是拿身体各个部位去撞击树干,以此提升身体的抗击打力。要打人先挨打,总不能你打别人十拳别人安然无恙反过来别人一拳就把你给打趴下了吧?

    拳法名“六合拳”,北方拳法其中一种。

    按照地域划分,拳种可以分为南方拳种和北方拳种,按照地域和派别划分,南方拳种又可以分为太极拳,咏春拳,形意拳,象形拳等,而北方拳种包括少林拳,查拳,洪拳,六合拳等,南方北方拳种大不相同,北方拳讲究大开大合,观赏性极高,而南方拳有些小家碧玉的感觉,就如冯过所言的太极拳一样,讲究四两拨千斤。

    六合拳源于楚末定初,乃是少林寺烧火僧许那罗和尚根据日常僧人格斗的多种招式创编的,具有结构严紧、进退有节、攻防兼备、形态逼真、实战性强的特点。

    六合指东南西北四方与上下,以喻练拳时前后、左右、上下都需照顾,做到手与眼合,步与身合,智与力合。练拳要按龙、虎、鹤、兔、猴五形和八卦方位习练,要求动如行龙,定如卧虎,迅如狡兔,灵如猿猴,轻如云鹤。拳法着重一打,二拿,三摔,架式要求做到威武挺秀,矫健敏捷,闪展腾挪,缓急轻重,机智灵活……

    小冯同学……有点发懵,好在体内住着个历经生活沧桑磨难的中年人,不懂就问,这点耐性还是有的,练呗。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还别说,从二月到四月,眼见着马上便是端午,他还真就坚持下来了。效果还真不赖,腰不酸了腿不疼了,走路也有劲儿了,一口气上……吉阳山,不费劲儿。

    习文又练武,这是鱼与熊掌要兼而得之的节奏哈,也亏得是他,换作其他学生可享受不了这待遇。这可是原信江书院山长、现任信州府学教授任贤任思齐特批的,没办法,谁让人冯过为信江书院夺下院试案首后名声大噪了呢,书院的名片有没有?到了府学,总能高质量的完成一应作业,诗词歌赋倍信手拈来,制文更是写的花团锦簇,妥妥的府学之光呀。特事特办嘛,政策倾斜也无可厚非。

    于是乎,只要不是雨天,冯过早晚都会在吉阳山顶迎着朝阳踩着晚霞站桩、撞树、打拳,痛并快乐着。

    这吉阳山啊,依稀有那世的记忆,松柏成荫,怪石嶙峋,双峰耸峙间是一条狭长的山谷小道,因其地理位置,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当年太祖起兵时,便曾在此间三退楚军围剿,而后西出山谷一路北上,最终打下常氏江山。

    那世,冯过曾听祖母不止一次讲吉阳山往事,二十年间的大小战斗,山上的人叫着“土匪,有本事你上来啊”,山下的人嚷嚷“土匪,有本事你下来呀”……绘声绘色。

    但自打他有记忆以来,那山便是残破不堪的,因此间的水泥厂、石灰厂及片石厂之故,从山脚到山顶,但凡有矿石处都被开采挖掘的千疮百孔。因为爆破,每年都有伤亡事故,有采矿工人,有附近的百姓——发展,从来都是“口说无凭”的,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吉阳山并不算高,但胜在山清水秀,站在山顶俯瞰,带湖便是一条湛蓝的玉带曲折迴旋,两岸杨柳相望,又有一垄垄的油菜花向阳绽放,美不胜收。

    结束了晨练,想着天气转暖,正好扎进湖中痛快游上一番,冯过便觉得神清气爽。

    顺着山间小路快步而下,谨记着贾小春传授的阴阳循环呼吸法(吸时腹部收缩,呼时腹部凸起,称反式呼吸。呼吸还是,且意念引导循环于上体,即以意领),脚步轻盈,仿若有身轻如燕之感。

    咦,许是练了两个多月,他的听力也灵敏了许多,听得松林间有轻微的窸窣声传出,野兔,野猪,不会是野狼吧?这些年吉阳山周遭居民渐多,诸如虎狼豺豹这些猛兽潜入深山老林,等闲难得遇上。莫不成他冯小七今日要来一回景阳冈打虎?

    声音稍稍大了些,这回听清了,应该是人的脚步声。

    嗯,有些猎户在山上安置了捕猎夹子和陷阱,一大早便会上山查看。

    冯过暗暗松了口气,毕竟还没作好当打虎英雄的准备,正想离去,便见几个人从松林钻了出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