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定河山_第一百廿九章 千丈之堤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廿九章 千丈之堤 (第2/2页)

之后的昌、楚大抵与那世的唐宋元明仿佛,但一直处于分裂状态。时下的大定与明朝有些相似,譬如科举、海禁等,但“国际形势”与北宋几乎一般,当今皇帝常佶活脱脱便是宋徽宗赵佶。便是大定国内也是一般,朝中权臣掌权,民乱层出不穷。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xue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炽焚。若无变故,不几年便会有“靖康之耻”。异族入侵之时,还能否南渡偏安?若不能,是否会有“XX三屠”、“XⅩ十日”甚至“XX大屠杀”?他冯过以及他所在乎的亲朋好友能否安然?他不知道,若坚信再不济也会有南定,那倒也罢了,“我死后那管它洪水滔滔”。

    总得想法自保。

    对,便是自保,扬名露才也好,结识辛弃疾、资哲乃至费宏7L罢,既是顺势为之,何尝不是有心如此?拳头大才是硬道理嘛,有权有势的说话才有人听。

    理清了思路cao作起来倒是便宜许多,想有权势不拼爹便唯有拼自己,科举在这重文轻武的年代方是康庄大道。

    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不存在的。他可非受封建流毒荼害之人,既不知君君臣臣,更不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倒是颇同意亚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之言。说到底,他大抵是有外来客的思想的,只站在高处冷冷的审视这个时空,然后筹谋着让自己爱着的人活得舒心惬意些,譬如家人,譬如辛弃疾资哲这等贤长,又譬如甘诚徐元杰这等友人,再譬如董小宛应素白这般美丽又单纯的女子。但要护得这一大帮人周全,真真是工程浩大。

    打碎旧秩序建立新秩序这样的念头不止是大逆不道且惊世骇俗,在拥有强大的实力之前自是老老实实的深藏心中,否则……方腊便是那面镜子,只像蝼蚁般轻轻捻死而已。至于杨幺,还能蹦哒几日?造反,绝对是门技术活哪。

    科举,乃是最稳健的路数,想出人头地,又哪有偷jianian耍滑的捷径可走?

    幸好,穿越这种怪力乱神之事终究是有着开挂的待遇,至少他在文抄之路便走的极是遂心。

    天下文章一大抄嘛,这乡试考题他倒是没押中过,但却是在那个时空读过的,无非是耗费些脑细胞回忆一番并抄录下来罢了。

    如此各种胡乱想了一大通,不知何时便昏昏入了睡。

    一觉到了天亮,可是睡了个跑,洗漱罢,照例凑和着弄了些吃食,方精神抖擞的答起题来。

    “圣人之传道以心,而大贤之悟道亦以心也。”

    此为“破题”,开门见山,直抒胸臆。

    然后是承题:“夫一贯之旨,圣人传心之要法也,非大贤深契其妙,安能感悟之速若此哉。”

    接着是起讲:“昔夫子以为:学莫贵于知要,道不可以易传。若参也,察识之精也已博,观其用而真积之久,将默会其原,故特举而示之。”

    此下则是复讲,即为代圣人语气为之:“天下之道,虽散见于事物,而实根柢于吾心。吾惟本此心之一致以效天下之动,而成性之中,存者有以达诸万化而不匮;由吾心之一理以应天下之事,而源泉之内,蓄者有以通诸万变而不穷……”

    而后收束:“参也向尝随在省察,固疑其不足以立本也,今闻夫子之言,果知天下之道管于吾心,而泛观博识者之为劳也;向尝即事持循,固疑其不足以守要也,今闻夫子之言,果知万事之原统于吾性,而强探力索者之为远也……噫!观圣门授受之旨,而道统之传有所托矣。”

    最后以“抑夫子尝以是道语子贡矣,子贡之疑信相参,固不若曾子之脱然有悟。何也?盖曾子之学得之于践履笃实,而子贡则求之于博闻强识,故悟道之浅深不同如此。可见知行虽合一,而轻重本末又有等焉。善学者当自得之。”大结。

    不多时,一篇数百字的八股文新鲜出炉。

    八股文其实并非死板板的八段文字,其间的起承转合都是随文章陈述内容的变化而改变的,对偶文字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过接文字则增强了文章的语感。所以一篇优秀的八股文,其实也是作者的认识深度和思维条理化的一种反映。

    冯过看了看,甚是满意,增之一字则嫌多,减之一字则不足,妙哉此文。

    啧,能不满意么?这可是那世嘉靖四十三年应天府乡试亚元的《四书》文,可为程文。

    检查了一遍,晾干墨水,也无需誊录了,当下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接着做下一道题。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