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七十六章 豪气满朝 (第2/2页)
低矮的砖木结构,火灾等安全事故遂难以避免。 真宗年间,东京会试第一场考试期间,在贡院巡查考场的士兵生火取暖,引发火情。负责考务的御史焦显死守考场纪律,乃扃其门,紧闭贡院大门。里面的举子无法逃脱,外面的军士也不能进入贡院救火,以致烧杀举子九十余人,烧伤者不计其数。 事后,真宗为示抚恤,赠予死去的举子进士出身,还亲自为他们撰写祭文。朝廷将罹难者遗骸收敛后,分成六个大坟安葬在汴京朝阳门外,立碑曰“天下英才之墓”。这次火灾的亲历者举子陆容,在其书《菽园杂记》中收录了时人写下的一首七律悼诗,“回禄如何也忌才,春风散作礼闱灾。碧桃难向天边种,丹桂翻从火里开。豪气满场争吐焰,壮心一夜尽成灰。曲江胜事今何在?白骨稜稜漫作堆”,读来令人不胜唏嘘。 南京江南贡院一次会试中,那年冬天有很多人直接冻死。 除火灾外,因建筑质量问题,科场上其他安全事故也频有发生。秦楚德宗三年,江西吉安府院试期间,考棚突然倒塌,压死正在奋笔疾书的考生三十六人,另有多人受伤。楚德宗乃下诏追赠死去考生为秀才,是为“钦赐生员”。 但贡院生活的恶劣,其实也是物质条件相对较差的一种反映。在当时的条件下,作为“抡才重地”的贡院已经是最好的建筑之一了。京城贡院是规模仅次于皇宫的建筑群,省城贡院则是当地最大的建筑群,无一不是谨严有序,气势宏大。 科场生活也并不完全暗无天日,留下这些凄惨记录的,大部分是科场不得意的落魄文人。他们记忆中的科场是其一生最大挫折,故成为笔下的最深伤痛。而对及第者来说,贡院只是他们今后光辉前途的新起点,和宦海沉浮相比,九天六夜的科场更只是寻常经历而已。 百无聊赖的熬过了初八日,冯过睡的很不踏实,整夜几乎都在迷迷糊糊的浅睡眠中度过。春寒料峭,中途还冻醒了两回。 次日早早的醒来洗了把冷水脸,顿时困意全消,要怎么说年青人身体好呢。 烧了水,吃了些糕点,草草的填了肚子,便静坐着等放题牌。 考了这几回,对于流程冯过自是了然于胸,说不上胸有成竹,大不了点开金手指呗,即便未曾做过类似文章,但自认已熟八股作文,被取中还是有把握的。 科举试考,有一桩不宣之于口的事,那揣摩主考官行文风格并尽量向其看齐以求赢得其好感,这能提高取中率。这种做法貌似投机取巧,却一直大有市场,无可厚非。 恰巧,冯过算是知道并多少了解主考官杨廷和的。辛弃疾、资哲、李格非包括陈亮都或多或少的论及此君。对于有可能位列辅臣的,怎可能缺少关注? 辛弃疾评其曰:“忠诚而刚正,知有国家而不知有身。” 资哲言简意赅:“他日麒麟画形。” 李格非则慨叹道:“吾于文翰,颇有一日之长,若经济事,须归介夫。” 冯过早已习惯这个时空的“混乱”,对于那个时空不同朝代的名人同处一时并不觉稀奇。 他并不确定此君是否为彼君,但纵观其人生轨迹与那个时空的大明首辅极其相似,譬如: 一夜分为五更,两小时一更;故称秋季三个月为“三秋”,即初秋七月(孟秋),中秋八月(仲秋),晚秋九月(季秋)。杨廷和七岁时,一次,他父亲与客人对饮到深夜,有一个客人说:有一更矣。一客云:半夜矣。一客云:五更有一半矣。出上句“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让客人对,可是无人对出,在一旁的杨廷和随即应对“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语惊四座。 而且,他还有个儿子,唤作杨慎,时年廿四岁,正参加东京会试。没听说过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了解一下。 不过,杨大公子还未作出那阙流传千古的名词,并不影响冯七郎“著”《三国演义》大计。四大名著呀,想想唯有搬这本合适。 巧的是,在那个时空,杨慎便是在这个年龄状元及第。 冯过掰着手指算算,徐元杰、刘几、胡铨、杨慎包括陈亮在那个时空都是状元,此科会试可谓是群星荟萃,竞争不可谓不激烈哪。 一记锣声将他拉回事实,放题了,军士高举着题牌沿着号舍慢慢走过,上面清清楚楚写着的四书题是: 志士仁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