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八十一章 白马嘶风 (第2/2页)
以继日的阅卷、审卷、批卷,这样的工作简直是令人……趋之若鹜啊。 不奇怪,主持(参与)乡(会)试乃是渡金之旅。事实上,内阁诸老无不都曾做过乡(会)试的主(同)同考官,此乃晋阶之资也。是以,阅卷虽然很苦逼,却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必然苦尽甘来。 具体要做些什么呢? 其一,避讳。历朝历代,无论何时何地,避讳都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更何况是科举这种重大场合。主考官要负责出题,但出题往往很容易触及到君王名讳、年号等等,而且不仅是这一任皇帝,还可能是之前的。因此他们要格外小心,一旦遇到需要避讳时,就靠减写汉字笔画来解决。 其二,摘用。有的考题是主考官摘用经典,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老老实实摘用就行了,千万不能添加任何主观性的字眼。不然的话,有的考生会为了讨好考官去答题,有的考生可能会因为与主考官观点不同,从而落榜,这是不公平的。 其三,避政。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出题不能涉及时政,但一般主考官还是能免则免,不然就容易出问题。比如秦楚显宗年间有个主考官,他就出了一道涉及治理边防的题目,结果就被举报是在讽刺朝廷。最终,这个考官被发配原籍,结果死在了路上。本次考试的同考官,也或多或少受到牵连。 这是在出题方面的压力,但会试结束后,他们还有阅卷的工作。首先就是弥封工作,也就是把试卷封起来盖上印章,交由专门的弥封官。弥封官要统一把考生的名字给折起来,以保证阅卷时的公平,接着将试卷按编号排列。之后再经过誊录、校对等程序,考官就要正式对试卷进行评定了。 会试有三场,所以每个考生都会有三张试卷。为了保证公平,三张试卷不会交给同一个阅卷官评阅,至于怎么分配,则由主考官来决定,然后交给同考官评阅。 另外,主考官和同考官还会对试卷做出相应的批语,比如“典雅”、“严整”等。等到试卷最终评阅结束之后,还会进行备份,以待日后查询。 会试结束后,取中者称为贡士,也就意味着得到参加殿试的资格。殿试由皇帝亲自御殿覆试,根据成绩赐及第、出身、同出身,然后释褐授官。所以说,会试无论对考生还是考官来说,都是一场考验。 试卷题字错落,真草不全、越幅、曳白,涂抹、污染太甚,及首场七艺起讫虚字相同,二场表失年号,三场策题讹写,暨行文不避庙讳、御名、至圣讳,以违式论,贴出…… 到了会试,考生们可谓是身经百战,这些错自是不会犯的,如此同考官们可是偷不成懒了…… 阅卷定夺是主(同)考官们的事,半个月后杏榜见分晓,这些日子举人老爷们可了劲的撒欢,秦淮河的小jiejie们,某来也…… 要说秦淮河舫楼林立,灯红酒绿,可真真是销金窟,没有真金白银还是绕道而行的为妙。为啥?诱惑力太大了。至于说开销不起,不存在的,举人老爷诶,会愁黄白之物?当视金钱如粪土也。正所谓“千金散尽还复来、会须一饮三百杯”嘛,自有那散财童子上赶着送钱的。 家境贫寒不可怕,怕的是考不上举人,此中利害,冯改之在《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已作过深度剖析。 范进中举后,平常对他横眉竖眼的老丈人胡屠户马上送过来四五千钱来相贺,隔壁邻居对他毕恭毕敬能加,也有送田地产业的,有投身于为仆的,更有乡绅送新房子,还大摆酒席、戏班子,持续祝贺三日…… 这些一点都不夸张,事实比这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此次举人赴南京会试,便有本地官府及一众乡绅奉送不菲的程仪,足够数月开销的。 当然,这其中不包括逛青楼,尤其是秦淮河的舫楼。十里秦淮河,那才是真的“视金钱如粪土”,钱如流水介一去不复还矣。 第一个宣告囊中羞涩的是陈同甫。倒非说他是人老风流,实在是交友广泛,不仅应考举人中有不少熟人,金陵城也有好些友人,应酬是一场接一场。这位老兄要面子,不好意思总被别人请,来而不往非礼也嘛,还得请回去。这不,几天下来就经济告急了。 好在有冯过这小财主在,钱,不是问题。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