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一十四章 会逢其适 (第1/2页)
“李家妹子,你……们果真在这里啊……” 几个人从前面转过来,当头一个蓝裳青年看见李清照,喜出望外,快步上前,待走了两步,似乎才发现李格非与王仲岏,又赶忙放缓步子,毕恭毕敬的敬礼:“小子见过文叔先生,见过高峻先生。” 嗯,王仲岏,字高峻。 李格非微微颔首,并不言语。 王仲岏却是笑道:“德甫,今日太学可是照常讲课的,你却来了此处,清溪先生治学严峻,可莫被他逮着喽。” 太学是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夏、商、周,大学的称谓各有不同,五帝时期的大学名为成均。 太学和国学属于官办学校,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但是在传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类似那个时空的公办大学。 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昌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自昌以来,国子学改为国子监,成为国家常设的最高教育机构,正统的官方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并日益受到重视。历代王朝中,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是两者并设。 这肤色白晰、样貌清秀的青年唤作赵明诚,字德甫,是国子监生,父亲乃是当朝次辅赵挺之。呵呵,又是一官二代。 赵明诚讷讷的说:“呃,我请过假了的。” 王仲岏笑笑,略去此节不提。 赵挺之的夫人郭氏是大官僚郭慨的女儿。他们生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长子名存诚,字中甫;次子思诚,字道甫;季子明诚,字德甫。 次辅有意与李家联姻,想让三子明诚娶李清照为妻,汴京城圈子里都在传此事。怪异的是李格非的态度,既未应允又未反对,似乎在观望。人道李文叔耿直忠介,在儿女亲事上却也是有小心思的。 李格非是苏轼的后苏门四学士之一,属于旧党中的蜀派,因为苏轼是四川人。王珪为人温和,但与王安石关系密切,属于半个新党。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是王安石派的新党,赵挺之和陈师道、邢和叔分别娶了郭概的三个女儿,是连襟。陈师道是曾巩的弟子,邢和叔是二程的弟子,都是旧党。陈师道宁可冻死,也不愿意穿赵挺之的裘衣。 新党的赵挺之和旧党的苏轼曾经互相攻讦,赵挺之召任馆职时,大学士苏轼表示反对:赵挺之是新党小人。赵挺之当了监察御史时,开始给苏轼找茬,从苏轼的诗文里面找诽谤皇帝的语句,弹劾苏轼。而李格非是苏轼的弟子。 最看不上钱的人,往往是那些从小从钱堆里长大的人。陈师道就是如此,他出身于时代仕宦家庭,祖父陈洎,官至三司盐铁副使,那可是个管钱的肥差,父亲陈琪官至国子博士,通判绛州。但到陈师道小时,父亲早亡,家境已衰落。不过,陈师道对钱基本没什么概念,一心安贫乐道,最喜闭门苦吟,据说只要他外出有了灵感,就急忙回家,躺在床上,以被蒙首,反复琢磨推敲,谁也不能打扰,谓之“吟榻”。一到此时,家里人连猫狗都要轰走,孩子也要抱寄到邻家,生怕影响了他。 因为爱学,他早有才名,被善于择婿的郭概看中,由于家穷,一家人就在岳父家就食。不过,郭概家并非就这一个女婿,陈师道还有一位妹夫,也就是他的连襟,便是赵挺之。 赵挺之是王安石变法的拥戴者,而陈师道是保守派。想当年,王安石以经义之学取士,陈师道不以为然,根本不去应试。后来,他又成为保守派苏轼的坚定拥趸。俗话说党同伐异,哪管什么说理不说理,抡起笔杆子就往死里干。赵挺之担任监察御史时,曾数次弹劾苏轼,甚至罗织罪名说他起草的诏书“诽谤先帝”。而苏轼及其追随者也不甘示弱,对赵挺之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 苏轼是陈师道的恩人,曾保举其出仕,还曾想收他为学生。陈师道敬佩苏轼的学问,也感激苏轼的提携,还曾经因为苏轼被贬,而对赵挺之,陈师道则是一百个看不起。 适预郊祀行礼,天气非常冷,他由于家里太穷,穿的衣服没有棉絮,妻子就跑到赵挺之的家里去借。借来以后,陈师道问是从什么地方借来的,当他得知是从赵挺之家里借的,就非常生气,坚决拒绝不肯穿,廿日后,他便得了寒病去世。 廉者不受嗟来之食,陈师道算是用生命践行了文人风骨。 崇宁帝即位后,在曾布的诱导下,一度想调和新党旧党的矛盾,任命温和的旧党韩忠彦和温和的新党曾布为宰相,希望以中道安定天下。 但常佶的良好愿望,很快在激烈的新旧党争面前败下阵来。焦头烂额的崇宁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