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定河山_第三百五十五章 文士风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五十五章 文士风流 (第1/2页)

    二月,官家再次下诏,重申禁、毁苏黄之文。对苏黄文不得收藏学习,违反者以大不恭论罪。

    崇宁帝重申严禁苏轼、黄庭坚文集:“朕自即位之初就废弃了元祐学术,近来却还有人在尊崇元祐党人苏轼、黄庭坚。苏黄二人得罪大定朝廷,与朕不共戴天,他们的片文只字,都必须焚毁勿存。有敢违抗者以大不恭论处!”

    崇宁二年皇帝便发出诏令,“天下碑碣榜额,系东坡书撰者,并一例除毁。”

    在毁碑的同时,皇帝还在全国各地立碑,这就是著名的“元祐党人碑”。

    所谓元祐党人,就是当年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旧党”,几十年新旧党争,新党如今主政了,就想为旧党立块遗臭万年的碑,其中包含司马光、苏轼等人,一律名曰“jianian党”。

    不仅苏轼的书法碑刻要毁,他的学生黄庭坚的也要毁。结果黄庭坚比苏轼还惨,毕竟老师当时已死,学生可是眼睁睁看着这帮破坏分子动手的。

    当时的朝廷毁苏轼的碑,重点不在书法,而在摧毁“苏学”。因为苏轼影响太大,如果仅将其定性为jianian党,民间还广泛传诵其诗文的话,那等于白费功夫。

    所以,碑砸了,文集诗集也要毁。首次发出诏令后,崇宁三年和六年,朝廷又两度下诏,苏轼等人文集一律除毁,谁敢抄写就抓起来蹲监狱。

    不过,文人向来有风骨。崇宁帝喜欢黄庭坚书法,找人跟他说,你只要跟苏轼划清界限,就官复原职,重享荣华。黄庭坚淡淡一笑说,好的,他是我的老师。

    苏轼还有个门人叫李之仪,因为拥护老师,罢官、下狱,始终初心不改。始终不负苏公者,不过三数人,李之仪就在其中。

    再说说黄庭坚,喜欢开玩笑,经常戏谑同僚。他任职著作郎的时候,同僚大多都是饱学之士,文人扎堆儿的地方,难免出现相互嫉妒、轻视,轻则伤了和气,严重点就会结下仇恨。

    黄庭坚工作的秘阁有个小食堂,掌管厨房的庖吏每天都会提前预订次日的食谱。

    对美食很讲究,庖吏每次来请示的时候,他都会点一些美味的菜肴。

    黄庭坚的同僚赵挺之是个山东人,北方人性格朴实直爽,不太讲究吃喝,有馒头咸菜就行。

    每次订饭的时候,赵挺之都会说:“来日吃蒸饼(馒头)。”

    黄庭坚经常偷笑不已,觉得这个赵挺之太搞笑了。

    有一次,秘阁同僚聚在一起宴饮。

    喝酒的时候,黄庭坚提议行酒令,就是说五个字的一句话,前两字合成第三个字,第三、四字合成第五个字。

    众人觉得很有意思,于是纷纷表示赞同。

    有人说:戊丁成皿盛。

    众人叫好,说不错。

    又有人说:“王白珀石碧”,也不错,还有点诗意。

    还有人说:“里予野土墅”。

    大家认为虽然一般般,但反应很快。

    轮到赵挺之,有些卡壳,他憋了好半天说出一句:“禾女委鬼魏”。

    这位刚说到“魏”字,黄庭坚脱口而出:“来力勑[chì]正整!”

    发音像极了山东土话“来日吃蒸饼”。

    众人哄堂大笑,赵挺之涨红老脸,羞愧难当。

    过了几天,秘阁同僚们闲谈,赵挺之说:“我们家乡都很重视文化,如果替人家写一篇文章,人家就会推来一太平车的礼物相赠。”

    黄庭坚接过话茬儿揶揄道:“不过是一些萝卜、酱瓜之类的东西吧!”

    话音刚落,又引发同僚捧腹大笑。

    赵挺之脸色变得异常难看,心里边“衔之切骨”,恨得咬牙切齿,两人从此结下仇恨。

    赵挺之官路亨通,位列朝廷中枢后,终于盼到了报复黄庭坚的机会。

    他授意转运判官陈举,把黄庭坚的一篇题为《荆南承天院记》的文章呈送给皇帝看,指控其面对自然灾害幸灾乐祸,还涉嫌诽谤朝廷。

    皇帝大怒,将黄庭坚免除官职,迁徙至宜州监管。

    崇宁四年,黄庭坚病逝于受贬之地,时年六十岁。

    在睚眦必报的小人面前,可不能随便开玩笑,整不好真要命啊!

    赵挺之为人,可见一斑。

    是年,朝廷里善于涂脂抹粉的王相公被官家罢了相,天下似乎重新太平起来。

    京师歌谣有唱:“三百贯,曰通判;五百索,直秘阁。”

    歌中主人公便是王黼。

    王黼初名王甫,因与东汉宦官王甫同名,故皇帝赐名为王黼。王黼长得金发金眼,嘴巴巨大,据说可以吞下拳头,讲究仪表,目光炯炯。有口才,才智出众但没多少学问,善于巧言献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