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回 忍辱负重育孤子 苦学文武去寻父 (第1/3页)
第七回忍辱负重育孤子苦学文武去寻父 回前词《诉衷情》 情人无奈离别伤,换剑送君郎。纵然今生难见,不悔一时畅扬。思往事,观今日,堪荒唐。抚育亲子,长成寻父,何忧断肠! 话说王栩自出生后,跟随其母独自过活,随着年龄增长,知道了无父之耻,听到流言蜚语,说他私生野种等话语,深受辱蔑之痛,因此沉闷寡言。其母王秀英察觉后,知道无法解释清楚,难于疏通其自闭动因,也是心下作难,无好法可施。时常想起从前年幼时的冲动,从而造成了如今的窘境,真如昨日一般,但她却怀坚毅之念,并不认为自己做错什么。回想起那美妙时刻,是其人生感受的最美好姻缘,虽为偷情,却也心甘,无怨无悔,恒念始终。却因一念情缘惬意,敢作敢当,风流片刻,如愿以偿,却结出了生子之果,竟有了亲儿之乐,因而亦骄喜。甘心忍受失家苦度之困,却不愿与家中人来往,好似是嫁出的女孩,或是被赶出的败类,将草寮算作夫家一般,还是砥砺前行。 王秀英能自我满足,是缘于如此结果,竟远高于她的设想,使她能自立抚养亲儿,独自撑起了家业,让人看到她坚强性格,并未给王家人丢脸,也没让人看笑话,这就足于自慰。她想起那日后,很顺利的让父亲帮办,给子系觅了柄更好的宝剑,理由是想要学师的佩剑,皆因自己使着顺手,有意与之交换为好。当时王父也没多想,心说这还不是件易事!正好借机笼络子系,更好为王家出力,便去邺城内,精心选买了一柄好剑,自然价格不菲,并不心疼多出钱,只要女儿和子系武师高兴,什么也肯舍得。谁知其中却藏着玄机,却是从未料到,也是其大富之家的豪爽使然。待数日后,子系突然请辞告假,说是有人捎信来,家中老父病重,得急着赶回家去,否则将难见最后一面。 王父听后却难挽留,只得准其回家探亲,并给足了优裕的路资,还备了份厚礼,嘱咐处置好家事后,还回到王家做事,定给更好待遇,子系爽快答应下来。待到离开时日,当秀英同家人送别子系时,两人并未换回宝剑,也就热情送别了事,并无明显异常举动,家中所有人也不曾察觉什么,却是两人永别无期。等子系走后,秀英虽觉空落许多,每日好似少了什么,但也能照常练武读写,说是等学师回来,家人也就不大理会。可那子系武师,却一去便没了风信,大家还以为其家中老父患病,事多缠身,难于返回,总是盼着子系早些回来。谁知两个月后,却出了秀英怀孕之丑事,方才想到那子系武师,恐是一去不回头了。这些事家人中都怀猜测,可又没有十足的把柄,所以谁也不敢瞎说,生怕被王父惩罚,以致事竟至此后情。 每当王秀英想起这些,心中念起对子系所说之语,知道自己今后度日,会倍加艰难。若是死不出嫁,家人定会不饶,却会惹父母生气着急,日子岂能好过!就是出家入道,也是青灯苦熬,什么时候是个头哇?可结果却实出意外,竟然一触之交,便怀上了身孕,心说今后不管生下男女孩童,也是自己的一个守伴。这要比那孤身度日,要好上不止百倍千倍,可能也是天意该着,神明作美,使她盼望有日,怎能不让她感到欣慰呢?所以她非但不感耻辱,反而意志坚强,从容面对当时困境,对走过的艰辛道路,也就无怨无悔。 王秀英独自抚养王诩,其性格泼辣,身体强壮,也是其平日喜欢练剑,竟然还结合子系所教,创出了一套独特剑法,便特意起名为“鬼谷剑术”。她时常帮本村乡民家干些农活,以获得些粮米食物,她与王诩所穿粗麻布衣服,也是拜乡民所赠,绝不要娘家一针一线,也是个倔强脾性。王母也是想念女儿,便只能是找借口到村道上看望,秀英看到后,只是给母亲磕个头,便掉头进入草寮,不愿再与母亲见面说话,也是遵守诺言不违。其实,自从她生养王诩,村人看到大人孩子,均是与其它人无异,时候一长,也就不大相信那巫师的鬼话了,逐渐对秀英生子之情,也并不另眼相待了。但是,那些孩子的嘴里,却挡不住会说出些,羞辱难堪的话来,这些对小王诩还是有些伤害。 面对王诩一天天长大,王秀英不时地教他认字读写,竟然也是聪慧无比,可能是如今所说的,为遗传基因的缘由吧!竟比平日一道玩耍的村孩,却要聪明许多。待王诩长到十二三岁时,其母便教他练习剑术,说是长大会有用处,最不济还可防身,却不会因此吃大亏。王诩却也愿意学武,也是因为常有较大孩子,在一块玩时故意欺负他,等他练会些剑术后,身体更加强壮有力,便不再受他人欺辱了。不过王诩还是有些自卑感,总是不愿多说话,也不愿与他人交流,好似矮人一等,这也是因家中没有父亲,母亲再要强撑挺,也还是个不完整的家庭,自然难于和完美家中相比。王秀英也是无奈,只得安慰小王诩道,等其长得再大一些,能够仗剑独闯天下时,便让他去寻找他的父亲,只是不许与他人说知。以此来激励王诩学文习武,倒也收到一些效果,让王诩心中怀了无限希望。 这正是:单亲之家欠圆满,孩提受气实可怜。谁人晓得内中苦?吞咽泪水度难艰。脾性扭曲暗失意,孤独乖辟常气短。若欲胸立成才志,自闭缺憾何能挽? 说话王诩已长到十六七岁,已渐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