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回 云洞山王栩练武 逢高师传授兵法 (第2/3页)
是剑术绝技,而且习练纵跳攀爬之技,脚底躲闪之功。也是孙吴师傅所教,说是若要想打败对手,首先练习的是,如何才能不被对手打败,欲击先防,这是站得先机的保障,只有功夫到家,才能永立于不败之地。王栩经过近半年的奋力锤炼,不仅武功有了大的长进,而且体魄更加强壮,也时常帮着那位老者,料理起了三人的吃住家事,还要做好伺候师傅起居的职责,使王栩又增长了持家做事的才干。看着他逐渐能担起家中细碎常事,孙吴师傅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在王栩与师傅孙吴的亲密接触中,逐渐做到了水rujiao融,形如父子的情形,可说是心心相印,肝胆相照,无话不谈。孙吴也问到过其家中往事,王栩也倒不隐瞒什么,如实相告,并说出了母亲之难,自己受辱之羞,实想找到亲父,洗刷自己无父之耻,也好在人前挺起腰杆来。孙吴听后也不禁动容,极为同情他的不幸遭遇,并设法抚慰他受伤的心灵。且劝慰王栩道:“照你这等情形,若是那孙武将军确系汝父,恐怕也难于相认,因其为名人,声誉为要,决不能为此沾污自己,由此污行蒙羞。就是他想认你这亲儿,恐也实为难事,传出又当何说?洗白不清。因此,你这寻父之路,虽然吃尽苦头,不避险阻,可却十分渺茫!恐怕不能如愿。不如先学好本事,方能够报答你娘的养育恩德,此当为先做之事,寻父乃为后事也!不知师傅说的对否?”王栩听后也感无奈,只得表示赞同。 这正是:拜师学艺无奈举,却藏人生不堪语。寻父之路何艰辛!皆因名声累如许。习武练剑虽精道,不及兵谋图宏宇。本领成将报母恩,思虑暂且压心底。 从此王栩便塌下心来,专注苦练武艺,竟然悟性颇高,师傅一点就通,自己一练即会,甚至自悟遂成,常得到师傅孙吴的赞许。也许是应了其母所言,与绝顶高人所生之后辈,定然不同凡响,也就是如今人们所说的基因作用吧!在此期间,孙吴还在晚间无事时,给王栩讲述史上春秋以来,各国名将的精彩战例,以启发王栩的智识和谋策能力。也是为后日教导兵道学问,事先铺垫坚实的根基,使之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更快掌握所学要诀,且在不断测试其灵活运用能力,修正其误念邪思。他的这些做法,是在渐进中的运用,以细雨入微方式,逐步灌输秉正善断之才能,做的行云流水,不露痕迹。这些谋划,王栩因其年纪尚轻,何能知道其中奥秘!只是循序渐进,跟从师傅所教,逐步积累起知识才能,向着非凡的目标前行。 在此期间,王栩也曾到过山顶云洞中,看到是个天然山洞,幽深阴暗,洞内还有流水淌下,显得潮湿难耐,云雾常锁洞门,是个不宜时常进入的洞府。王栩也在无事时攀爬到山顶,观赏山下古城风貌,或是高低不平的阡陌大地,真是尽收眼底,如同画卷一般。他暗自心说,这可真是个修道养性的好地方,怪不得师傅会选择在此地隐居,其眼光确是独到不凡。其实他并不知,其中暗藏着多少悬妙和内情,也只是以常人的心思做出判断而已。可是过了不长时日,他便知晓了些其中内因,不禁大吃一惊,心说师傅不愧心机了得,竟然藏了世间诸多秘密,还不知隐去多少,自己所不晓的密事,等待着将来揭开,当会大白于心间。 原来王栩与那孙吴师傅,朝夕相处,日久生情,竟然成为如父子一般,那陪伴老人也相敬如宾,从不敢怠慢与他,却如敬重主家公子相似。这使王栩很感奇异,却也不好询问,知道那人嘴风甚严,自初次见面时受到师傅训斥,就再也不敢与王栩谈论师傅之事,看似是个极忠诚的家奴。王栩只好在与师傅的谈话中,寻找孙武将军的蛛丝马迹,可一时也不能通晓原委,便设法另辟蹊径找寻线索。他发现师傅从不吝惜钱财,也好似从不缺钱花,不禁心下疑惑,便主动问道:“师傅的钱财怎这样宽厚,莫不是从前积攒下的,或是那孙武前辈所留?”只见孙吴师傅嘿然一笑,遂说道:“聪明不过徒儿呀!这还真是与孙武有些关联,要么我俩怎能有如此花费?这待时机到了,我自然会告知与你,还会有所托付,恐会有更大惊喜!可现在还不是时候。”王栩一听之后,不禁一惊,也就不敢再问。 这样在孙吴师傅教导下,不止一年半载时光,王栩已是学有所成,只是未经实际考验,但却长进飞速,已不能与来时同语。之后那位陪伴老者因病去世,王栩便在师傅的指导下,在那棵大松树旁埋葬了此人,也是心中有些失落,好似丢掉了什么身边之物。毕竟是同吃住的一家人,哪能没有感情啊!从孙吴师傅所说中才知道,这位身边伺候的人,是他的随从亲将,跟着他打过很多大仗,忠诚胜过亲兄弟。并愿意跟从到这山中隐居,只为生死相随,不离不弃,真乃忠义之士,肝胆相照的好兄弟,令人敬服其志笃,当满足其意愿,就葬在主人身边,做个生死相依的从者。师傅表示悲哀痛惜,怜念之情溢于言表。王栩也十分感动,便从师之意,满足了此人的志愿,也算为师父做了件义事。此后,王栩便担起了照顾师傅的重任,也是不辞辛苦,如敬父亲一般,尽到做弟子的职责义务。 孙吴见王栩尽职尽责,平日刻苦练功,已达到了高手等级,不仅剑术精湛,且其它武艺也具神韵,而且伺候自己也是细致入微,心中很是满意。但他不喜言表,怕王栩自满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