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回 惩巫邪治水开渠 守西河拓疆五城 (第2/3页)
,见其不回,又嫌太迟,便让再扔一个,惊得众人心悸吐舌,真不知要扔多少才停止。只听西门豹说:“看来这女子之流,传话不明,再烦三老入河,才好与神巫道清楚!”那三老早已被吓的魂飞魄散,刚要申辞不去。西门豹即怒道:“快去!吾要立得回复!”那些侍从手下,一拥而上,左牵右拽,不由分说,又将其推入河中,尽随波逐流而去,竟吓的众人惊颤不已。 这正是:惩治恶巫出绝招,但凭任将河中抛。借倚神灵为幌语,矫令与之把话捎。姑且言明女欠美,传报妙隐暗计韬。罪者溺毙无所惧,皆因已随水浪漂。 且说过了数刻,西门豹仍是毕恭毕敬,向河中之水虔恭站立,佯装等见回话,看那三老未归。便又说道:“看来三老年高,也不济事!须得廷吏里正诸人同去往告,方才顶用!”那些官吏衙役乡绅里长,听了此话,竟被吓的仨魂丢了俩魂,个个面如土色,汗流浃背,一齐跪地叩头哀求,坚不肯起。西门豹即道:“且再等一时,若不见回,便派诸位前去再报!”跪地者哪里肯起,一直叩头不断,竟被磕的血泥满面,口中却说是受巫师所欺,非我等之罪!西门豹大怒道:“河水滔滔,去而不返,河伯安在?枉杀民间女子,汝等罪当偿命!”那帮家伙赶忙伏地求告,都请大人饶命,说是再也不敢了!西门豹便高声说道:“都听好了!巫姬已死,诸凶罪毙,今后再有人言说河伯娶亲者,即令其人为媒,往报河伯,绝不姑息!”那些跪地求告者,赶忙叩头谢过,说是不敢再说了。后人曾有诗赞道:“河伯何曾见娶妻?愚民无识被巫欺。今从贤令除疑惘,女子安眠不受亏!”此为破除迷信赞言,世人称颂。 西门豹便令那些吏员里正三老等,凡是贪纳财币者,一律如数交出,直到追尽为止!若相隐瞒,一经查出,便如前者投河去见河伯。表示令出即办,休怪不留情面。此令一出,顿将那些以往曾贪赃纳财者,吓的屁滚尿流,只得乖乖到官衙申报,并尽力退回贪款,不敢隐瞒私藏,生怕被追查出,会将其扔入河中溺毙丢命。西门豹又支使乡城父老,寻访百姓中年长无妻者,将那些女弟子嫁与为妻,安家过活,巫风顿然绝迹,使乡民大众拍手称快,都颂扬其清正廉明。这时那些出外躲避巫患的人家,听说此情后,都陆续返回到家乡,恢复了往日平静生活。西门豹由此收缴了大批钱财,除将部分赈济穷苦灾民外,剩余大部款项,便用于整修河道,以消除水患祸根。命那些官吏乡长里正,带领众人劳作,将功折罪,视其表现优劣,再定留用开弃,调动了原来被罚的吏员乡官的能动性。 西门豹还亲自带领民众,一道勘察河情,制定治理方案,还在漳水可通之处,发动域内民众,开挖了十二条沟渠,以漳河水灌溉农田,为民造福永昌。这样引漳河水入渠,既消了洪水势头,又获得了水灌之利,所以稼禾成倍增收,百姓乐业,喜笑颜开,揖首称庆,由此邺城境域内,普遍得到大治。后来人们赞颂不断,便将西门豹时所开凿的水渠,统称作“西门豹渠”,并久留后世,造福历代无恙,当地至今还流传此说法。在西门豹离开邺城后,人们为纪念他的功绩,还在漳河南岸高阜处,修建了一座西门豹祠堂,至今尚有遗迹可寻,足见西门豹在当地履职,曾享有崇高威望。后来西门豹借机去看望师叔,王栩十分高兴,还将王家一位俊贤淑女,配与其为妻,并为西门豹喜办婚庆,由此结亲续好,来往更加密切。此为后话。 值得一提的是,本作者曾于近时,驱车前往寻访考察,却在漳河南一条公路边,见到正在修建新的西门豹祠堂,享殿高耸,规模宏大,占地广阔,工地一片繁忙。院内矗立一尊,西门豹站立白玉石雕像,端立于高台之上,其手握剑柄,双目凝视远方,威武雄壮超凡,在路边便可看到其英姿。据说此地便为旧祠原址,或是距此不远处,至今难有定论。此处为安阳与邯郸交界之地,实属安阳辖管,已经是土地平整,堪为良田沃野,史载曾为不宜耕种之废地,距漳河南岸不远,旧痕已难看出。恐怕也是依据历史传说,所开发的旅游项目,想是以此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也算造福当地百姓之益事,今后或见真容实貌,期许以待。 再值得一提的是,据此往西十余里远近,便是新近发现的汉魏丞相曹cao之高陵,竟是在一个叫“西高xue村”西侧发现。已经文物部门发掘,历史考古专家考证,由此而定论,却也符合历史记载。现正在建起宏顶巨棚,颇具古代风范,或显现代色彩,远看犹如大宫殿,为保护其陵墓而建,且为上海名家设计,因施工有遮挡围裹,却难窥其内貌,实为憾事也!此情网上已有明确介绍,还有图片说明,爱好此类历史古迹者,可刻意浏览欣赏。现也有人怀疑其真假,说是证据不够足,还是难能确定。本作者曾有一设想,认为曹cao陵墓所在地,既叫作西高xue村,就意味着在此居住者,其先祖或是守陵者,才遗留下如此奇怪的村名,高即寓意高陵,xue可理解为坟墓。由此推想,或还有东高xue村,如类似叫法村落,也许就是曹cao后代,为曹丕之陵寝地,也未可知!若能发现曹丕陵墓,便可证实曹cao之高陵为实。因为古人多以西为上,东为下,可期待后人考古新发现,此仅为推测,不足为凭。 这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