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兵雄传_第三十二回 吴起争位遭君忌 逃楚拜相乱箭亡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二回 吴起争位遭君忌 逃楚拜相乱箭亡 (第1/3页)

    第三十二回吴起争位遭君忌逃楚拜相乱箭亡

    回前词《西河》

    时运起,擢升重镇守将。意气风发,恤尉卒、以待扩疆。时逢秦廷君臣乱,趁机夺城扫荡。大功立,志向遂,悟解著书名壮。兵临城下,仗虎胆、回击韧抗。边庭坚固不可摧,期许显位厚望。高调争论言不慎,遭主忌、迫逃避让。赴楚王宠倚重,付相权、锐意变革,损者仇生怨恨,箭下亡。

    话说吴起自任西河守将后,乘机攻占秦国河西五城,扩大了魏国疆土,后秦国反攻争夺,却被吴起挫败,损兵折将,不敢再战,从此稳定了西面边陲。魏文侯见国盛兵强,远压周边诸国,顿显事务繁忙,便想在朝中设立丞相职位,以便管好百官,总理日常繁杂政务,使自己能专心处置国之大事。但对人选倾向于翟璜,却有些拿不定主意,便问近臣李克,而李克却荐魏成,魏文侯思之有理,便欲宣布。而翟璜本是朝中干臣高卿,自是有些期望,于是问李克国君定谁,李克便直说魏成,使翟璜大为不满,说自己荐贤有功,当优于魏成。李克便说魏成所荐,皆高贤之人,优于自所荐者,且洁身自好,贤明服人,说翟璜与其相比,还是相差甚远。翟璜听后,确觉自愧不如,便随即认错,要拜李克为师,也为贤明之人杰,由此魏国君臣和睦,自是大治,更为强盛于它国,夸赞声传扬四方。

    魏国昌盛数年后,忽然魏文侯染疾不愈,在病重期间,便急召在中山地的世子魏击,命赶回国都安邑,以便其病逝后,继承他的国君之位。魏击听说父亲病重,便赶忙将中山政事暂且安顿,交代给乐羊辅助管理,然后带了两万亲信兵马回都,也是要掌握住自己亲信军队,才能在国政中站稳脚。就待其回到魏都时,魏文侯已是奄奄一息,只作了简要交代,便与世长辞了,魏击便在众朝臣遵照遗嘱中,匆忙承继了国君之位,是为魏武侯,后便主丧嗣立。开始还是用原来的旧臣,一切照文侯时的国政安排办事,但时间不长,因用老臣不太顺手,便想改用自己的亲信之人,担任朝中要职。这也是那常言,为“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历来如此,无可非议。于是换成田文为丞相,由其统领朝内百官,其它朝官也有相应调整,那些原来文侯近臣,也多告老离去,使朝中有了很大新变化。

    且说在西河驻守的吴起,听说国君病殁辞世,新国君却立田文为相国,想到自己功高于诸人,满望拜为新国相才对,由是忿然不悦,便回国都拜见新国君。待退朝后,在宫门遇到新丞相田文,便迎上去问道:“子知我吴起之功乎?今日请与你论之!”田文忙拱手施礼道:“愿听君道明!”吴起便道:“将三军之众,使士卒闻鼓而忘死,为国立功,你如我吴起么?”田文忙道:“不如!”吴起又说道:“治百官,亲万民,使府库充实,你又如我么?”田文忙道不如。吴起继说道:“守西河秦兵不敢东犯,韩赵宾服,你又如我吴起么?”田文又说不如。吴起即道:“此三者,子皆出吾之下,而职位却在吾之上,因何也?”田文略一思谋,便对其说道:“我偶晋上位,诚然可愧!可今临新君继位,主少国疑,百姓不亲,大臣未附,我恐以先世勲旧,承乏肺腑,或者非为论功定职之时也!”吴起俯首沉思,良久方说道:“子言亦是,或有道理!但此位终当属我!”说完忿然离去,也实显些不知进退之道谋。

    此时,两人谈话在宫门前,却有宫内侍从,听到论功之语,便偷着传报给魏武侯,魏击怀疑吴起有怨望之心,怕其掌管西河重兵,定会难于辖制,日久危及君权。于是便将吴起留在朝中,不遣吴起再回守西河,拟另派亲将去代替其职,也是为防备不测之意。吴起听说此消息之后,这才后悔自己太过莽撞,竟然公开将心内所想,及怀有不满怨愤之心,却直接说出,竟与新权贵论辩争竞,且口出大言,真是失智之举。必竟被那新国君知道,定会疑己有异心,才不欲再让执掌兵权,说不定还会寻机问罪,将有性命之忧!真是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嘴快语失,犯了人生之大忌。想到此处,不禁心怀惧怕,如坐针毡,恐只有再次出逃,才是避难躲灾善策。想到如今乐羊在中山灵寿,远隔数百里,权虚言轻,恐也难于相救,就是躲去那边,也会自惹麻烦,还会给好友添忧,此路恐怕不通。

    吴起又再进一步想到,如今赵韩秦对魏戒心太重,逃奔前去也不敢收留,还可能拘住送还魏国,那将更加坏事,此路也不可行。那就只有南面的楚国,才是自己唯一可去之地,且现在楚国疆域广大,却不能自强,定是国内用人失策,或是国政存弊所致,当一路访查清楚,再针对施策,说服其君,或许可有转机。想到诸项利弊得失,他便下定了决心,暗中谋划出逃之计,只说告假回卫国探亲,也不敢知会那三个徒弟,因其都在西河军中任职,难免会引起怀疑,只得独身出走才算稳妥。魏武侯此时对吴起虽有戒心,但其毕竟为魏国立有大功,不能无故害功臣,怕引起国内外非议,对其新立未稳之际,会有诸多不利。于是便批准了他探亲之请,还赏赐些财币,以便施恩示人,也是表示尊重之意。这样吴起便带了家眷随人,暗中携了细软资财,能够顺利出了魏地,先到达自己家乡卫国,然后再相机逃往楚国,总算是躲过了暗隐的祸患。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