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六回 苏秦游历通列国 齐都拜会大师兄 (第1/3页)
第五十六回苏秦游历通列国齐都拜会大师兄 回前词《相见欢》 数载时光似箭,相见欢。遐思鬼谷学艺,却互残。 激愤述,皆惜叹,忆相关。师尊大恩难报,泪巾沾。 话说苏秦决意出游列国,变卖了自家财物,购买了车马等出行物品,也是显出孤注一掷之决心,却遭到全家人反对,但竟义无反顾,执意向着既定目标前行。当他到达魏国都城安邑后,却听说了两位同窗学友,其大师兄受难屈惨之情,心中不禁惊异非常,暗思本欲想到此得些助资,才好凑集旅途路费,否则难于完成此行。后经过谋划对策,终于想出了解决之道,便来到学友庞涓府第,却遭怀疑被羁留不放,等到庞涓下朝回府,方才得到证实为真,于是受到热情接待。当谈到如今打算时,苏秦便顺势说出了自己想法,要借周游列国之机,为庞涓提供所探各国情势,也好解决路资之困,互相利用,各取所需,得到庞涓赞同,从而达成了一致意向。于是庞涓出资供给苏秦费用,装扮成商贾富豪之人,并派出武人给与路途保护,使苏秦能顺利完成游历宏愿,也可为自己搜集消息情报。 苏秦一行扮作行商模样,一路风尘就入了韩国,到伏牛山等地踏察地势,又沿途观看其民众之情,后来便到了其国都阳翟,即为如今的河南禹城市。也是攻占郑国之城,刚立都不久,因此时各国情势,均发生了很大变化,各大国都看重了中原之地,对尚存的各个小国,虎视眈眈,寻找时机吞并之,所以都想将都城向此地转移。韩国本来的国都,在如今的山西临汾之地,看到中原之争的重要性,便首先迁都到了阳翟,因此地靠近当时的郑国,也就是如今的郑州南的新郑之地。属于中原尚存的小国,韩国早就对其垂涎已久,可总是难于寻到时机,将国都建在其附近,侵夺目的非常明确。这阳翟过去曾是大禹治水之处,有很多山川地势与黄河有关,还有早期的烧窑造瓷器的基础,后来便叫作禹城,有名的汝窑均窑都在此地。其西面为伏牛山余脉,东面为平原之地,是个很有发展前途之城,地势位置均很重要,但却因郑国隔在其中,不利与各国通络商道,因此成为韩国所必夺之地。 苏秦对这些情况,都做了深入了解,还知道韩国的制作业也很发达,特别善于制造强弓劲弩,弓箭为军队远射兵器,各国均为重视,唯独韩国最为强劲。因此其军队很有战力,多在战场上占到上风,这些庞涓也是知道的,但苏秦可以更直接了解到,同时也观察了当地的风土民情,随后写在了观后的记载中。当完成了韩国的游历考察后,不仅看到了地势城垣内情,通过探听或与人交谈,也知道了部分国家朝臣将帅之情。苏秦便将自己的观察判断,写成文卷或画图,交给身边陪同的侍卫,秘密送往魏国交给庞涓,自是大有参考用途,受到了庞涓的重视和赞赏,因此费用得到了保证。身边跟随的侍从虽为庞涓心腹,也知苏秦为大帅学友,身份自是贵重,而且为主子暗中办事,总是不敢怠慢,一切花费都按苏秦所定照办。庞涓也知苏秦与自己,并无任何争竞关联,只是互相利用,无需做防范之事,不过出些花销,也就只管大方从事,命跟随之人护卫,如同对待高客一般,任其自定行止。 这样也有数月时间,苏秦便转道向南进入楚国,又在其地游历考察数月,便到了楚国郢都,也就是如今的荆州之地,史上叫作“纪南城”。在荆州市北面地方,至今有此城址尚存,本作者曾驾车,到过此地游览考察。当时楚国为南方大国,不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且商贸发达,国力雄厚,是北地各国难于比拟的强国。苏秦自是认真走访考察,观览其山川地势,江河水网,且了解其民风乡俗,得到了真情实况,因此给庞涓提供了详细情报,很受庞涓重视,自然更加信赖。这样苏秦行程千里,又经过了一年多时间,才转到赵国游历考察,又待了较长时日,走过了很多地方,便北上去了燕国,沿途还到过中山国等小国,行程数千里。对北地山川地势,国情民俗,粮农商贸,军伍强弱,国朝君臣等情,都做了详细了解记写,可说是了然在胸,对其后来游说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苏秦虽然到过中山国,却未与朝臣有过接触,并不知师尊王栩下落,只是走马观花的游历一番,实未想到这时王栩已然过世,却埋在了国都灵寿附近。这也是王栩故意隐藏此情,让这些弟子扑朔迷离的原因,所以后来难于被人获知,史册多无记载,只好写成其升仙得道去了,成为历史的一大疑迷。苏秦又不识乐池,无从知道恩师之后情,也就不再挂念此事,要么定会前往祭奠,岂能不闻不问了事。待苏秦游历完燕国,便向东去了山东齐国,不仅游览了东岳泰山,而且对齐鲁作了一番考察,最后又到了齐国都城临淄,也是自有悬念未解,定要来此证实一番。这就是大师兄孙膑的下落,到底是如何情形,自要找寻相见,也是作为师弟该做之事。此刻由于孙膑因田忌之因,早已辞去军师之职,形如平民无异,只是在自己宅第隐居,并无任何声响,苏秦只好悉心打问,才知其确实返回了齐国,并且尚在临淄居住,便亲自到家中拜访。 这正是:拜师学艺已成才,初试碰壁玉珠埋。尚欠尽解天下事,理论实践难合拍。妙谋赢得游历资,列国情势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