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九回 卫鞅率军使诈计 获胜损誉失信义 (第1/3页)
第五十九回卫鞅率军使诈计获胜损誉失信义 回前词《八声甘州》 惜能臣良士君未识,轻视走西秦。论帝王霸业,道呈国主,喜提精神。只管军兵强盛,变革自伤群。迎难谋大事,一锤定音。重权相委勿虑,鼎力开先河,取信于民。数年成果现,初试搅风云。设诈计,攻城夺地,刀锋指向故土东邻。厚赏功、名利双收,何顾誉损! 话说韩国侵吞郑国,赵国派使祝贺,相商要合力攻魏,以报其相欺夺地之恨,却被庞涓探知其谋,便告知魏王,欲先攻韩国,以阻止其合兵。韩国难敌魏兵,只好向齐国求救,齐宣王用孙膑之计,派大军攻魏救韩,当被庞涓知晓后,因打破了其攻韩建功的美梦,甚是激愤难当,于是回军对付齐兵,也是不遗余力。孙膑便审时度势,采取示弱形态,以迷惑魏军,使庞涓误认为齐兵怯战,后采用增兵减灶之法,诱使庞涓上当,便一路追击不止,逐渐进到所预设的伏击之地。后庞涓率锐师单独赶进,来到马陵道时已天黑,为赶上齐军队伍,见道中被树木阻塞,暂且犹豫一时,便要开路而进,看到近前大树上砍皮露白,似有字迹,便点火观看。却中了孙膑所巧设之埋伏,庞涓被乱箭射伤,料难脱难,无奈饮剑自刎而死,魏军大败,孙膑即报了深仇大恨,却辞官告退,去云洞山隐居终老。 且说魏将庞聪率败军,狼狈返回到魏都后,魏惠王见到太子魏申尸首,再听说大将庞涓父子阵亡,还被斩了首级,心中难免悲伤至甚,后悔发兵攻韩之误。事已至此,悔也无用,只好命朝中诸臣,为太子和庞涓等人发丧,也是想赶快处置好国事,防止它国趁机侵魏,也好使魏国快些恢复元气,才能对付四面之敌国。可还未等他办完这些急事,便有警讯从西河传来,说是秦兵趁魏国新败,大举进攻西部边陲,似有吞并魏国之意,这消息非同小可。因为魏国此时正值难受,也是曾得罪周边各国,与赵韩齐均有仇怨,谁也不肯出兵援救,成了四面树敌之势,无力对付强秦进攻。魏惠王无奈,只好与朝内群臣商议,看有无良策解此困厄,真是愁烦无序,竟成了众矢之的,恐是抵御无力,面临着灭顶之灾。魏国虽处境险恶,可也不能束手待毙,定要想出解脱办法,才会保住这魏国的根基。 原来秦国此时,重用了一个魏国的故人,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卫鞅,后来也叫作商鞅,此人才智过人,通过变革国政治策,未经数年,便使秦国强大起来。卫鞅原本在魏国出仕,在朝中重臣公叔痤手下任职,虽然智识高深,精通律法,善谋妙断,出奇致胜,帮其出谋划策,解决了很多难事,可却未获得重用。直到公叔痤病重时,才推荐给魏惠王,说此人怀有大才,可任命为国相,必能胜任不凡,可魏惠王不太相信,认为其年轻无名,难于担当大任。公叔痤便说道:“若是不用卫鞅,便即可杀掉,免至其为别国所用,定会成为魏之大患!”魏惠王还是不相信,认为公叔痤是病重昏言,遂不置可否而去。公叔痤便又让人叫过卫鞅,说是刚才所说,是先君而后臣,若是汝不被国君重用,就赶快离开逃走,免至被害性命。卫鞅便道:“大王既然不肯用己,岂能害己性命?”遂不听公孙痤之言,并不出走它往,依然安心办事,却果然无虞。 卫鞅在魏国久不得志,其时正值秦孝公招贤,便弃魏去了西面秦国,也是想一展大才,显示平生抱负,让世人看到自己的能为。便对秦孝公说出了帝道、王道、霸道,共三种策论,秦孝公表示愿闻其详,但对“帝道”论点要术,秦孝公很不感兴趣,听着便睡着了。卫鞅看明白后,便又说了“王道”论点,秦孝公也是不想听,最后却说到“霸道”之术,秦孝公听着果然大悦。卫鞅与其接连三日,相论讲述不烦,也是有急功近利之念,想在短期内见到实效,卫鞅却说要彻底改变国政,或对现有体制造成冲击,还会伤害一些贵族利益。但改变之后,会很快看到明显效果,使秦国军战能力迅速提高,国力也会显著增强,只是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或是持之以恒的国策支持,否则便会半途而废。秦孝公对此法大加赞赏,也是想做出秦穆公时的功绩,卫鞅怕其中途变卦,便让其三思而后行,使其最后下定决心,实行新法变革。遂即委卫鞅以重权,实施改革新法,并始终给予坚定的支持。 卫鞅实行的就是奖军功,励农耕,开荒地,建县制,统一制定严刑峻法,实行获罪连坐制,加强了国家的统治能力,使秦国在几年中,面貌顿时焕然一新。在实行此法中,卫鞅以霹雳手段行事,得罪了很多原有秦国贵族,甚至连太子都深有伤害。因其获罪难办,便惩罚其师傅,割鼻刺面,刑法残酷,使多人恨其入骨,为后来被害埋下了祸根。为使新法能取信于民,还在初期时候,采用了“南门移木”之妙法,使人们深信其说到做到,决不失信于民,而后颁布详细律条,强力推行不怠,使之顺利实行。经过数年努力,秦国实力大增,军战皆为获胜,不仅夺得了楚国商地甚广,还率军设计收复了西河之地,成果丰硕无比,使秦国进入大国之列,周王还将秦孝公晋升为伯。为奖赏卫鞅所创功绩,秦国君将商地数百里,封给卫鞅作赏赐,所以世称商君,也称其为商鞅,富贵荣耀,凸显盛旺。 商鞅此时得意过甚,自比秦穆公时的贤臣,甘心享受荣华富贵,不思潜在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