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兵雄传_第六十四回 辞燕相苏秦赴齐 施反间朝堂丢命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四回 辞燕相苏秦赴齐 施反间朝堂丢命 (第2/3页)

了土地,又达到了通好魏国的目的,使魏国不敢再提那七城之事,真是一计三得利,做的绝妙至极,凸显了张仪的才能。由此返回秦国后,竟被秦惠王大赞赏识,便罢了公孙衍的相国,即拜张仪为秦国相,并赏赐丰厚,竟使张仪实现了宏大抱负。当时楚威王已薨,其子熊槐继位,便是楚怀王,张仪即遣人致书怀王,声言昔日盗璧之事,因被冤打羞辱,对楚相国昭阳,以贫诬盗,显出极为愤慨,声言要立志报复,竟将楚国君臣吓得不轻。

    这正是:仗才游说还十城,足显苏秦超凡能。拜相高待通国后,避难反间败齐雄。张仪欺魏施妙计,威抚相济任纵横。高官厚禄得专享,欲报冤打罪楚庭。

    且说楚怀王看到,张仪传书诉昭阳之过,于是面责昭阳道:“张仪为贤士,子何不进荐于先君,而迫使其为秦用呢?如今传书问责,教寡人如何答复?”昭阳如今已老迈,见责只是嘿然无语,自觉甚愧,归家后郁闷异常,不久发病而死,此为后话。楚怀王畏惧张仪报复,于是君臣商议决定,想再用苏秦所倡合从之盟,结联诸侯,以抗强秦,而此时苏秦得罪燕国,已离燕奔齐,于是楚与齐通好誓约,以拒秦兵。张仪便见秦惠王,请辞相职,交还相印,说是要往魏国,惠王不明问道:“君舍秦往魏,究为何意?”张仪便道:“如今六国之君,听从苏秦合从之说,看来未能即解,臣赴魏任职,若得其权柄,可令魏国先事秦,以为诸侯之倡,此从约可破矣!”秦惠王便听从其计,准其辞相适魏国,去破六国从约之盟。张仪到了魏国,魏襄王知其能,果然用为相国,也是想以其人牵制秦国。

    张仪做了魏相国,便对魏襄王说道:“大梁南邻楚国,北邻赵国,东邻齐国,西邻韩国,而无山川之险可恃,此四分五裂之道也!故非事秦,国不得安。”魏襄王听后不语,心中还想着那六国合从之盟,也是不愿先行事秦,而得罪其它五国盟友,会招来很多麻烦,于是犹豫不决。而张仪见说不动魏国君,便暗中使人告秦伐魏,以配合其实施破合从之计,由此被秦军大败魏师,攻取了曲沃之城。魏襄王由此大怒,更不肯屈服事秦,积极参与列国合从,便共推楚怀王为“合从长”,苏秦因为首倡之功,也更加被齐国所重视,张仪计谋难于实现,也是无法可想。为此说来,都道苏秦张仪反复无常,是不可信赖之人。还有史家赋诗讥讽曰:“仕齐却为燕邦去,相魏却为秦国来。虽则纵横分两路,一般反复小人才!”这或是对苏秦张仪的真实写照,也道出了一定的真情实况,却是战国时代伐谋伐交的策略特点,创造了很多令人唏嘘的无穷妙趣。

    且说齐宣王不久去世,其继位者为齐湣王,起初还是勤于国政,封田婴为薛公,因对苏秦很为赏识,继续用作客卿,还是十分信任,得宠依然如故。后来田婴病死,其子田文便继承薛公封号,就是后来战国有名的四君子之一,号为孟尝君,却有着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竟常使后人津津乐道。原来田婴有儿子四十余人,而田文乃为贱妾之子,于五月五日生,本为不吉之日,当其临出生时,田婴便告诫其母,生下便扔弃,不要进行养育。可其母不忍弃之,便暗中私自将其养大,在田文四五岁时,其母便带其去见亲父田婴,田婴顿时怒气冲天,痛斥其母胆敢违命不遵。可这田文即问其父道:“父亲所以见弃者何故?”田婴便道:“世人相传五月五日为凶日,生子者当高于家门户,将不利于父母。”小田文却说道:“人生受命于天,岂受命于门户耶?若必受命于门户,何不增而高之?”田婴听后不能答,却心中暗暗称奇,于是便留下育养。

    待田文长到十余岁时,便能熟练接应待客,并且款款大方,十分有礼貌,显得热情懂事,受到了人们的赞赏称奇,宾客都愿与之交友,并伴随游玩延誉。后来时候一长,其名声逐渐响起,凡到齐国宾客都慕名求见,就连诸侯国来使,也都屈身以求见为荣,其身份自然抬高,于是田婴也另眼相看,以为其贤能。所以后来长成,却人缘名誉能为,均高于其它兄弟,田婴认为是后人翘楚,遂立为世子,继承其薛公爵位,号作“孟尝君”,于是更加风光无限。后来田文有了财权,便大建馆舍,以召天下之士,凡是来投者,不管贤愚才干如何,无不收留善待,甚至各地逃亡有罪者,也得到庇护接纳。孟尝君身份虽高贵,可其饮食却与宾客相同,并不格外优越,此贤名传出后,却有人不信此话,抱着怀疑态度,总以为说的当是虚言假语。

    这正是:游说取仕纵横家,口舌如簧总堪夸。却怀暗谋失信义,终落诟语难评佳。竟有贱生神童现,年少礼待揽客发。扬名求得高爵享,皆因精诚声誉哗。

    孟尝君善待来客,被誉为贤义君子。当一天晚餐,有人掩其火光,客者一人疑其弄假,便愤然投筷于桌,显示极为不满,田文便自持其饭食相比,果然并无两样。那客即叹道:“孟尝君待客如此,而吾过疑之,某真小人矣!尚何面目立其门下?”随即拔刀自刎而死。孟尝君不禁大悲,垂泪伤感不已,即命人妥善安葬,哭临其丧甚哀,使众客无不感动,传扬更为广远,来归者更是络绎不绝,以致食客竟有数千人,于是名声大噪,列国皆闻。诸侯常听孟尝君之贤名,知其宾客盈门,内多忠勇之士,能为足可敌国,所以均表尊重,互相告诫不敢犯其境,由此齐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