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五回 鸡鸣狗盗过函关 收债布德复相欢 (第1/3页)
第六十五回鸡鸣狗盗过函关收债布德复相欢 回前词《忆秦娥》 秦相邀,暗藏诈谋困秦都。显奇能,狗盗鸡鸣,归齐惊呼。流言蜚语离间计,罢相回乡悟德布。施怪招,蒙瞒两王,复位如初。 话说苏秦离赵赴燕,因其只身入齐,以口舌之能说服齐王,返还夺燕的十城,以结通好燕国,因此受到燕国君臣青睐,被挽留做了相国。后因迫于无奈,与那国母私通,自觉隐伏祸患,便设计脱身赴齐,说是反间以败齐政,也或只是离燕的托词,但却迎合齐国君爱好,诱使其游玩享乐,以减少对燕国的威胁。后因六国合从攻秦,苏秦的主张从约之计,不及孟尝君高明,致使其被疑显示失宠,竟被那些嫉妒者,阴谋蓄意刺杀在朝堂,凶手却逍遥难捕。苏秦竟能在将死之际,巧设出捕获凶犯妙法,致使那阴害之人,得到了灭家重惩,为自己报了血仇,不能不说其智远超常人,与那前辈吴起报仇,有异曲同工之妙。之后虽然其脱燕之谋传出,齐国君疑为实情,欲派兵攻燕,却被其弟化解,算是没白培养两个兄弟,继承了其游说之术,还分别在两国做了高官,结果也算较为成功。 纵观苏秦的一生,尽管受到了褒贬不一的评说,但其所首倡的合从摈秦之策,却一直被列国采纳,尽管有胜有败,却在战国后期不断采用,成就了其纵横家的美名,此点毋容置疑。论起苏秦所为,也是其所学的纵横捭阖之术,内在精要所赋,只是让他演绎的惟妙惟肖,其中难免有不尽人意之处。我们应正确看待,才可窥透真谛,这也是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正确方法。至于鬼谷先生教授本意,也或是因材施教,却为保持各国的平衡,施展的一种谋略之术罢了,无须进行过多揣议。对于苏秦与张仪两个弟子,虽然其主张相左,或是互相拆台,也是各事其主的必然表现,两人却始终保持着深厚友谊,并非生死对立,与那孙膑庞涓大不同。这也充分体现了鬼谷先生,对于武德教育的成功,却展演了精妙绝伦的历史篇章,竟让人看到谋略之诡,不能不说是后来者的典范。此为闲议。 且说苏秦死后,孟尝君依然众客盈门,更加得到了齐湣王重用,后来便拜为国相,成为了齐国中坚柱石,其威望如日中天,各国争相结交,却使秦国畏惧。于是便邀请其赴秦面会,为与秦国保持通好,孟尝君便率众门客赴秦,竟被留住不让其返回齐国,使孟尝君很是着急,于是同众门客商议脱身之计。这时曾赴齐为质子的秦公子泾阳君赢悝,赴齐时孟尝君曾待之甚厚,私交至笃,由于感念其恩义,不仅告知是由秦相樗里疾,因忌孟尝君隆誉才能甚高,威望卓绝,诸侯均与争攀相交。怕以后对秦国不利,便在秦王面前进谗言,欲不放其归国,现在正无计可施,泾阳君便暗告知,秦王有一位燕姬,很为得宠,无言不听,可代送重礼去疏通关节。或能救孟尝君出秦归国,孟尝君便取白璧一双,让其行贿打通关节,可那燕姬非要一件白狐裘,才肯答应此事,竟弄得孟尝君十分作难。 原来是孟尝君见秦王时,曾奉送一件白狐裘为礼物,显得极为珍贵,秦王便在燕姬前显摆,却使那燕姬极是垂涎其宝物,很渴望得到同样一件,足以快慰其心,因此直言索要。可孟尝君当时只此一件,再也拿不出第二件来,于是很为发愁,其中一个下客说,可以为其偷盗出来为急用,便问明泾阳君那藏裘之地,即在内宫府库保管。那客且用狗皮裹身,装束如犬样,于夜间从窦洞中钻入宫内,找到那藏裘库房所在,却被守卫人发觉,便装作狗叫之声,从而骗过不疑,待那守卫困盹时,便入内盗出,做的很为神秘。然后让泾阳君送给燕姬,方借枕边风说动秦王,便同意让孟尝君归国,说明日早朝便放其归齐,预备车马,给驿劵即可。孟尝君得信,暗想若是秦王变悔,哪还能走得成?命必休矣!客中有善伪造驿劵者,便改其姓名造出,却是逼真无二,即带部分从人伪装出走,等到出城之后,便昼夜星驰奔函谷关而去,实是不敢耽搁。 可等来到函谷关前,正值夜半时分,那关门还未到开启时刻,闻说是要等鸡叫才行,孟尝君等正拥聚关内,心甚惶迫,却有鸡鸣声从客队中传出,引得周边众鸡争鸣。孟尝君大奇,怪而视之,乃是一下客善效鸡鸣声,顿使群鸡乱鸣,那守关将吏以为天将晨晓,即起验驿劵开关门,放众客出关,于是群客蜂拥星驰而去。孟尝君慨然对众门客叹说道:“吾今之得脱虎口,乃狗盗鸡鸣之力也!”众宾客自愧无功,从此不敢再怠慢下客了。这就是战国时的著名故事,从此也成就了“鸡鸣狗盗”这一成语,此即为典故之出处。后世有人赞孟尝君曰:“明珠弹雀,不如泥丸!白璧疗饥,不如壶餐。狗吠裘得,鸡鸣关启!虽为圣贤,不如彼鄙。细流纳海,累尘成岗!用人惟器,勿陋孟尝。”是赞颂说孟尝君交友结朋,不分贵贱,诚纳不怠,却能在危急时刻,各显奇能,建立殊功,看来天生我才必有用,乃至言真理!孟尝君擢升两下客为上客,以为奖赏。 樗里疾闻听,孟尝君被放归国,即赶忙入朝,急见秦王道:“大王既不杀田文,亦当留以为质,奈何遣之?”秦王顿时大悔,即使人驰马急追,传令留住不遣,一直追到函谷关,也未见其踪影,便索要出关客籍查看,并无齐使田文姓名。那使者便道:“别不是从小路而走,至今未至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